追本溯源:冠軍紅襪的誕生沿革

Image result for red sox championship
照片由 Sean M. Haffey 拍攝/Getty Images

2018年世界大賽,波士頓紅襪擊敗洛杉磯道奇,在21世紀第四度登上大聯盟的王者之巔。熟悉北美四大職業運動的球迷應該都知道,由於決定戰力優劣的變數太多,在美國職棒組建一支冠軍隊的難度比其他三種運動來得高,因此一支棒球冠軍隊的誕生,過程可說是非常複雜、艱困,而其中摻雜的各種因素角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也往往成為媒體和作家取材的對象。你知道紅襪今年這支冠軍隊是怎麼一點一滴聚集起來的嗎?現在就跟著本刊的腳步,一起倒轉時光回2008年,從這支紅襪隊最早的起源開始,展開這趟冠軍勁旅的構築旅程⋯⋯

2008到2010年:來自加勒比海的力量

2008年,紅襪奪得本世紀第二冠的隔一年,當時寇拉(Alex Cora)還是紅襪的內野板凳球員。照理來說應該是正值奪冠的蜜月期,但紅襪以艾普斯坦(Theo Epstein)為首的管理團隊絲毫沒有鬆懈,除了繼續在大聯盟球場上擺出實力堅強的陣容,也為來年的發展作打算。

那一年六月的季中業餘選秀,紅襪可能完全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第九輪、總順位第292號,選進了10年後奪冠隊伍的第一名成員(撇除今年因傷只在例行賽出戰3場的老將派卓亞(Dustin Pedroia))——來自波多黎各的捕手瓦茲奎茲(Christian Vazquez)。當年僅18歲的瓦茲奎茲,是該屆選秀第一個被大聯盟球隊挑中的波多黎各捕手,來自波多黎各的棒球學院,而他轉職業的第一年,還在新人聯盟跟目前效力中信兄弟球團的陳家駒,一起分攤接捕工作。

雖然小聯盟生涯初期打擊能力不佳,但以守備為主要賣點的瓦茲奎茲逐季進步,2013年首度擠進紅襪農場新秀榜前20名,並在2014年登上大聯盟。過去三年來,瓦茲奎茲憑藉守備功夫和投手對他的信任,站穩紅襪主戰捕手之一的位置,而他在今年季後賽也有不少令人驚喜的發揮。

紅襪冠軍隊的第二號成員,是同樣來自加勒比海小島的柏格茲(Xander Bogaerts)。出生於距離波多黎各約750公里的荷屬小島國阿魯巴(Aruba),柏格茲在2009年八月跟紅襪簽下國際業餘自由球員合約,隔年便迅速展現既能打又能守的優異身手,更於2012年起年年入選美國各大棒球媒體的百大新秀榜。2014年,柏格茲成為業界公認的第二大新秀(僅次於巴克斯頓(Byron Buxton)),也就此攻下紅襪先發游擊手的位置,今年他在136場出賽揮出23轟、灌進103打點,繳出全聯盟游擊手第三高的進攻指數.883,儼然已足以名列當今世界上砲火最兇猛的游擊手之林。

紅襪接著在2010年季中選秀第二輪,挑中今年例行賽吃下超過40局的後援投手沃克曼(Brandon Workman)。即便年代已相當久遠,但從2008到2010年連續三年,紅襪都有在挖掘新血的過程中找到未來對冠軍隊有所貢獻的成員,而其中柏格茲更是紅襪爭冠的主要基石。可以想見,儘管紅襪當時砸下大量資源建立例行賽戰績可達95勝的大聯盟勁旅,但他們球探部門和球員養成部門可一點都沒懈怠。

2011年:風暴的一年

從表面看,2011年是紅襪隊史上的污點之一。該季八月底還坐擁83勝52敗佳績、獨居美聯東區領先的紅襪,卻在最後一個月爆出主力球員在休息室吃炸雞、喝啤酒、打電動的負面新聞,甚至還傳出總教練法蘭柯納(Terry Francona)因個人私事因素分心、漸失對休息室的掌控與領導力的傳聞,嚴重撼動紅襪的團隊氛圍及士氣,使他們的九月戰績大崩盤,一路從美聯東區第一,跌出季後賽名單之外。球季結束後,不僅帶兵八年的兩屆冠軍教頭法蘭柯納下台一鞠躬,就連知名總管艾普斯坦也辭職、轉往小熊。然而,也是在這一年,紅襪蒐集到了非常多重要的2018年奪冠成員。

2011年季中選秀第一天,紅襪收穫滿滿,在第一輪第19順位、第26順位、第40順位,分別選進投手巴恩斯(Matt Barnes)、捕手史懷哈特(Blake Swihart)和外野手布雷德利(Jackie Bradley Jr.),而這三名選手當年在球探心目中的評價都相當高。雖然巴恩斯沒有兌現最早球探賦予他的期待——成為先發投手,但他成功轉型三振效率極佳的後援投手,並在今年季後賽扮演牛棚的黑馬;史懷哈特從2015年上大聯盟後一直缺乏出賽機會,但他今年例行賽擔任內外野工具人,為球隊填補臨時戰力短缺;布雷德利的金手套級中外野防守始終令人放心,而他高低起伏的打擊表現,來到今年季後賽化作一支又一支的關鍵長打,使他躍升紅襪今年奪冠的最大功臣之一。

不過真正為2018年紅襪冠軍隊紮下核心基礎的決策,發生在2011年選秀會的第二天,紅襪在第五輪、總順位第172號,挑中了名副其實「砂礫中的珍珠」——貝茲(Mookie Betts)。

大多數球探在得知貝茲身高只有175公分後,或許就不再對他感興趣,但很早就採納數據棒球的紅襪,不僅對他的運動能力、跑動判斷很有信心,還運用神經科學的器材讓貝茲做測試,證實其神經傳導速度、反應速度、手眼協調優於常人,最終認定他是值得選進球團的人選。結果證明,紅襪的球探並沒有看走眼,貝茲突破先天身材條件不佳的劣勢,球技和成績一年比一年進步,今年更一舉擊敗楚奧特(Mike Trout)和拉米瑞茲(Jose Ramirez),奪得生涯首座年度最有價值球員獎。

貝茲過去三年累積了高達27的綜合貢獻指數WAR值(《Baseball Reference》版本),全聯盟僅次於楚奧特,換句話說,紅襪過去三年若少了貝茲,恐怕很難連三季都以美聯東區第一的佳績作收,不難想見貝茲對紅襪的不可或缺性。

2011年,紅襪的大聯盟球隊度過了虎頭蛇尾的一季,球季結束後還出現高層人事大搬風,但他們季中選秀的成果卻為七年之後的奪冠隊伍打下基礎。如此發展足以顯示一支多年常勝隊伍韌性極強、不易衰敗的特性。

2012到2015年:薛靈頓(Ben Cherington)時期

雖說紅襪從2008到2011年獲取許多傑出的農場潛力股,但在球團管理階層改朝換代的情況下,繼任者是否能延續前朝政績,持續把發掘好球員及球員養成的工作做好,是另一個球隊若要保持長久不墜的關鍵。艾普斯坦走人後,其過去的左右手薛靈頓接下總管職,基本上算是承襲了艾普斯坦的經營風格和處事態度,兼顧農場灌溉、球員養成以及在交易市場、自由市場上的資源操作。

2012年,紅襪的大聯盟隊伍在瓦倫泰(Bobby Valentine)的不適任領導下,打出隊史自1965年以降的最差戰績,球團上下都陷入一片低氣壓。即便如此,他們的球探部門還是對六年後的強盛軍容做出貢獻,先是在季中選秀的第一輪、第31順位選中左投強森(Brian Johnson),接著簽下國際業餘自由球員林子偉,最後透過七月底和年底的交易,分別換到蝴蝶球投手萊特(Steven Wright)及超級工具人霍特(Brock Holt)。

這四名球員都有為2018年的紅襪付出一己之力:強森吃下99.1局投球,繳出4.17的堪用自責分率;萊特儘管近年捲入家暴案風波,又傷勢不斷,但還是在2018年例行賽貢獻53.2局、防禦率2.68的不錯投球內容;林子偉這兩年斷斷續續擔任紅襪的替補球員,表現稱職,今年球季最後一個月還打出3成81的高打擊率,也算助了這支冠軍隊一臂之力;而霍特則是於例行賽打出生涯最佳的進攻指數.774,另外還在分區系列賽揮出季後賽史上首次完全打擊,發揮令人印象深刻。

隔年,紅襪逆轉頹勢,奪得他們在本世紀的第三座冠軍。當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紅襪當年的奪冠之旅時,卻極少人注意到他們在八月初默默以150萬美金的簽約金,綁定了一名來自多明尼加的16歲年輕小夥子——戴佛斯(Rafael Devers)。戴佛斯加入紅襪沒多久,旋即展現超齡的打擊實力,不下兩年就成為各大媒體百大新秀榜上的常客,並在去年以20歲的稚齡登上最高殿堂。縱使今年例行賽遭遇二年級生的撞牆期,但戴佛斯在季後賽的超群打擊演出有目共睹,其未來的發展更是無可限量。

來到2014年,紅襪持續在選秀和交易市場上有所斬獲。季中選秀,他們在第二輪和第12輪分別挑走這兩年擔任替補球員的一壘手崔維斯(Sam Travis),還有今年季中被當作交易籌碼轉隊至光芒的左投畢克斯(Jalen Beeks)。畢克斯的那筆交易對本季紅襪爭冠至關重要,因為光芒送到紅襪的球員,正是這次季後賽身兼主力先發和最強後援的艾歐瓦第(Nathan Eovaldi)。

交易方面,2014年季中在分區墊底的紅襪,自知無緣季後賽,於是在交易大限前清掉不合球隊未來性的球員,進行陣容的階段性重整,而其中有三筆交易所換到的球員,名列2018年隊伍的陣容中,包括後援投手漢布瑞(Heath Hembree)、凱利(Joe Kelly),以及羅德里奎茲(Eduardo Rodriguez)。能用米勒(Andrew Miller)、雷基(John Lackey)、皮維(Jake Peavy)等即將成為自由球員或是生涯邁入遲暮期的選手,換到三名對未來戰力幫助甚巨的年輕潛力股,實在不得不說紅襪在2014年交易大限的操作十分成功。

雖然薛靈頓領軍的管理階層,因為在2014到2015年的休賽季接連用高薪複數年合約,簽下後來表現不符預期的山多瓦(Pablo Sandoval)和H. 拉米瑞茲(Hanley Ramirez),而飽受批評,不過事實上,他們那次休賽季還是有些決策在日後化為甜美果實,比如用以賽斯佩迪斯(Yoenis Cespedes)為首的包裹,換到後來拿下2016年賽揚獎、今年表現亦不差的先發投手波瑟羅(Rick Porcello)。

此外,紅襪在2015年的季中選秀也沒有空手而回,選到了一位不凡的明日之星——第一輪第七順位的外野手班奈坦迪(Andrew Benintendi)。班奈坦迪加入紅襪後的發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只在小聯盟待了大約一年便迅速升上大聯盟,立刻提升紅襪攻守兩端的戰力,而今年他的球技更趨穩健,從開季到紅襪收下冠軍的那一刻,都有他為球隊在打跑守做出實質貢獻的身影。

2015到2018年:鄧布洛斯基(Dave Dombrowski)時代

由於2015年季前的鉅額投資未化為大聯盟球隊的實質戰績,薛靈頓在2015年八月辭職,結束了為期大約四年的薛靈頓時期。從他手上接過管理大位的經理人,是過去曾率領馬林魚奪冠、扭轉老虎隊衰敗命運的資深總管鄧布洛斯基。鄧布洛斯基素來以擅長用新秀換取即戰力球星、打造立刻能衝擊季後賽乃至世界大賽的隊伍而聞名,他過去操盤的隊伍,幾乎都眾星雲集,因此相當符合當時紅襪的需求。紅襪有資源、有野心、有農場,缺的正是能把這些材料炒成一盤好菜的大廚,而鄧布洛斯基可說是再適合不過的人選。

鄧布洛斯基果然不負期待,上任後沒多久就從教士隊交易來強力終結者金布瑞爾(Craig Kimbrel),然後再用一紙投手史上總額最高的鉅約(七年兩億1700萬美金),簽下2015到2016年休賽季最大咖的自由球員普萊斯(David Price)。2016年起紅襪戰績起飛,上述兩名球員功不可沒。

2016年鄧布洛斯基再加碼,先是在季中交易左投帕莫蘭茲(Drew Pomeranz),年底再用頂級新秀群(蒙卡達(Yoan Moncada)、柯佩(Michael Kopech))從白襪換到王牌投手塞爾(Chris Sale),並從自由市場上簽下一壘手莫蘭德(Mitch Moreland)。這三名球員過去兩季都替紅襪立下了一些汗馬功勞,尤其是塞爾擔任輪值大將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鄧布洛斯基不是沒有犯錯,比如他在交易塞爾的同一天,跟釀酒人達成交易後援投手索恩伯格(Tyler Thornburg)的協議,孰料索恩伯格轉隊後沒多久就受傷,至今還沒投出任何令人有感的成績,可說是鄧布洛斯基掌管紅襪後的一大敗筆,但整體而言,鄧布洛斯基絕大多數的操盤結果都還是正面大於負面。

2017年季中交易大限前,紅襪從巨人換到內野手努涅茲(Eduardo Nunez),強化內野深度。努涅茲來到紅襪後打了半季的好球,今年例行賽則是回歸他生涯前期低於聯盟平均的火力水準,不過他在季後賽關鍵時刻的適時一棒,還有負傷奮鬥不懈的畫面,令人難以忘懷。

紅襪去年又一次在季後賽第一輪打包回家的結局,使得鄧布洛斯基不得不持續為球隊下猛藥,除了炒掉前總教練法瑞爾(John Farrell),延攬10年前以球員身份跟紅襪奪冠的寇拉擔綱新總教練,還在2018年初祭出五年一億1000萬美金的合約,重金禮聘強打好手馬丁尼茲(J.D. Martinez),希望他能改善紅襪2017年貧打的問題。相信筆者不必多做贅述,大家就都知道這兩項決策對紅襪奪冠有決定性的影響。

比起寇拉和馬丁尼茲,紅襪今年三月跟2017年旅日的棒球浪人布瑞瑟(Ryan Brasier)簽下的小聯盟約就低調許多,甚至在當時可說是無人知曉。任誰也沒料到布瑞瑟會成為紅襪下半季跟季後賽最重要的牛棚主力之一。而鄧布洛斯基在2018賽季交易大限前的三筆交易,亦拳拳到肉:六月底換來補強對左投火力的皮爾斯(Steven Pearce),成了世界大賽MVP;前面提過以畢克斯換來的艾歐瓦第,在下半季和季後賽都展現超乎身價的高價值;而老將金斯勒(Ian Kinsler)儘管打擊發揮不佳,但他的大賽經驗和守備穩定性,也都提供了穩定軍心的效果。

涓滴累積而成的冠軍隊

由此可見,一支冠軍隊的組建和誕生,絕非一招一夕所能成就,而是多年下來一點一滴的累積,聚沙成塔,當然,一點運氣也是必須的。紅襪今年的冠軍隊跟本世紀前三支冠軍隊的不同之處在於,比較年輕(平均年齡28.8歲)且較不仰賴自由球員簽約(僅佔陣容組成24%),能應著不同時期的隊伍組成與大環境因素不斷調整經營策略,或許也是他們能常勝的不二法門。

原文刊登於 美國職棒雜誌 2018 年 12 月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