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平均年薪14年首次下滑 反映重大產業危機

近年球季結束後自由球員市場交投清淡,許多好手在球季開打前一直乏人問津。運動家剛與...
今年大聯盟的平均年薪較去年下滑,從2017年的409萬7122美金,下降1436美金到2018年的409萬5686美金,雖然乍看下降幅度微不足道,但這次平均薪資下降,可是球員工會從1967年開始記錄球員平均薪資以來的僅僅第四次,同時也是2004年以來首見。換句話說,過去50年來絕大多數的時間,大聯盟的平均薪資都在走揚,不增反減是極其罕見的狀況。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聯盟2018年的平均薪資下降呢?決定平均薪資變動的因素非常多,涉及整體經濟、棒球產業趨勢、管理思維轉變、勞資協議等等,但若要從影響最直接、最劇烈的事件談起,那勢必得提到去年自由球員市場的絕差景氣。

去年休賽季是大聯盟自現行勞資協議生效後(2016年12月生效)的第一個完整休賽季,自由球員市場遭受景氣寒冬襲擊。根據美國數據資訊網站《FiveThirtyEight》的報導,2017年世界大賽結束後的50天(時間點大約落在12月中),只有5.5%的自由球員簽下大聯盟合約,跟2013到2014年休賽季的10.9%相較,足足掉了超過五個百分點。此外,那5.5%有簽到合約的球員,合約價碼加總的金額只有四億6980萬美金,比起2013到2014年休賽季同一時間點的12億2900萬美金,更是下滑了超過六成。

除了前50天的簽約狀況慘澹,還有多達18位球員得等到二月後才跟新東家達成協議,比三年前多出了八人。從球員的角度來看,太多球員過晚簽約是不健康的市場狀態,因為這代表球隊普遍對自由球員的需求不高,而愈晚簽約的話,迫切需要工作的球員通常得接受低於一般市場行情的價格跟條件,才能獲得新合約。

2017年出賽超過110場、繳出.801優質進攻指數的資深二壘手渥克(Neil Walker),就在市場上苦熬到三月中,才好不容易跟洋基簽下一年400萬美金的超廉價合約;2017年主投將近180局、獲得12勝、防禦率僅3.66的先發投手卡布(Alex Cobb),投身自由市場時才剛滿30歲,不像是會立即走下坡的年紀,卻還是等到三月21號才跟金鶯簽約;另一名中生代先發投手林恩(Lance Lynn)跟卡布同病相憐,儘管2017年的投球水準不差(186.1局、防禦率3.43)、年紀亦為30歲,但也得等到三月12號才獲得雙城隊一年1200萬美金的合約。

簽約球員變少,加上簽約時間拖晚、簽約條件變差,使得去年休賽季成為許多球員不願回想起的惡夢。今年二月,球季開打前,美國棒球數據網站《Fangraphs》的作家艾德華(Craig Edwards)就曾透過分析當時多數球隊團隊薪資下滑的狀況,大膽預測2018年的大聯盟整體平均薪資會比去年少。那時看起來相對大膽的預測(畢竟大聯盟已14年不曾面臨平均薪資下滑),如今看起來卻一點都不讓人意外,而艾德華也真的預測成功,2017到2018年休賽季的不景氣、多數球隊有意識地刪減團隊薪資,造成了2018年大聯盟球員平均薪資的衰退。

部分專家原本預測去年冷冰冰的自由球員市場已經是最低點,今年景氣應該會有所反彈,但來到本休賽季,自由球員市場不景氣的狀況不僅未獲緩減,還變得更加嚴峻。今年世界大賽結束後的50天,僅5.2%的自由球員簽下大聯盟合約,而且簽約總額只有四億4250萬美金,兩個數字跟去年的寒冬相較,皆又少了一些。

另外,今年休賽季到跨年以前,全聯盟只出現兩張長度超過三年的合約,分別是柯賓(Patrick Corbin)跟國民所簽的六年1億4000萬美金大約,以及伊瓦迪(Nathan Eovaldi)跟紅襪簽的四年6800萬美金合約,其他則全都是三年(含)以下的條件。今年已簽下大聯盟約的55名自由球員當中,就有多達32位只拿到一年合約,比例高達58.2%,跟去年休賽季整體的50%相較,高出了超過八個百分點。

儘管如此,有些人還是覺得今年休賽季大聯盟的新聞和消息不少,市場熱度不如上述所言那麼慘澹。事實上,這些人的想法也沒有錯,只是他們的考量點並非只限縮在自由球員市場,而是放大到球隊之間的交易。

今年休賽季的整體熱度、新聞話題,之所以感覺起來比去年高、比去年多,關鍵在於交易的數量十分可觀。經過過去10多年來的數據革命、球隊管理人才大換血(引進專業經理人和數據分析專才),以及勞資協議版本的更迭,多數球隊意識到跟自由球員簽約的投資報酬率根本不高,因此轉而尋求交易手段,讓球隊在不需要大幅增加團隊薪資的情況下,仍能有效改善陣容。

今年從季後賽開始到美國進入聖誕假期前的兩個半月時間,大聯盟就已出現多達33筆至少涉及一名大聯盟球員的交易,比去年同期多出約10筆,平均每兩到三天就有一筆交易發生,而且光水手一支球隊就做出七筆交易之多。

不少長期觀察美職的記者、專家就認為,對近年的球隊來說,不管是要重建、重整陣容、調整薪資結構,還是獲取即戰力、強化陣容威脅性,「交易」這個手段的重要性愈來愈高。近年來受到高薪合約束縛、卻又想爭取季後賽席次的水手即為最佳案例,從2016年年底的休賽季起,水手總管迪波托(Jerry Dipoto)即以交易操作頻繁聞名,有美國棒球廣播節目甚至還為了他開設一個叫做「迪波托又做了什麼?」的特別單元,每周更新、整理他對球隊陣容的更動。過去三季水手在迪波托的操盤底下,儘管沒有什麼大咖自由球員的補強,但他們還是靠著交易不斷調整陣容,年年保持一定競爭力(近三年水手勝率為.520,比起迪波托接下水手管理職的前三年(.481),進步不少),今年甚至還繳出逼近90勝的佳績。

到目前為止,水手陣容裡只剩下三壘手席格(Kyle Seager),是2015年九月底迪波托接掌水手時球員名單上的選手,當時席格的隊友如今已全數被迪波托送至其他球隊。2018年,經由交易而改穿水手制服的球員,就佔水手總出賽機會的54.6%。

除了水手,今年另外兩支交易球員佔總出賽機會超過五成的球隊,是打出更好戰績的運動家(58.1%)和光芒(57.3%),而這兩支球隊的共同特色是:球隊市場小、團隊薪資預算非常有限,因此他們跟水手一樣沒辦法藉由自由球員大肆補強。儘管在資源上居先天的劣勢,但運動家跟光芒還是能運用多元且創意的交易手法,打造出足以力抗洋基、紅襪等豪門強權的隊伍。

然而,交易數量變多,對球員薪資的成長毫無幫助,甚至會有變向壓低球員薪資的可能,因為許多球隊只想以交易補強,而不願投資在自由球員身上。所以就算今年的休賽季看似因為交易頻繁而比去年的史詩級寒冬熱絡一些,但其實自由球員市場的景氣還是好不到哪去,球員平均的「薪」情愈來愈黯淡。2012到2015年,大聯盟平均薪資的上漲幅度為23%,但2015到2018年,卻只上漲3.6%。


至於解決薪資成長停滯、甚至衰退的方法為何?這當然還是要由資方和勞方坐下來好好溝通、權衡,才能找到出路。無論是對現行的勞資協議進行規章修正,還是在下一張預計於2021年年底生效的新勞資協議作出改革,針對「球隊薪資軟上限」、「聯盟收益分潤制度」(有專家認為部分小市場球隊因為分潤制度關係,不投資就能賺錢,所以食髓知味,不把該投資自由球員的錢拿去投資,繼續用省錢的方法組建球隊)、「自由球員資格規定」、「自由球員離隊後補償」等直接關乎球員薪資變化的規則,有改變,情況才會有所改善。

無奈的是,近三年大聯盟勞資關係不斷惡化,根據《ESPN》資深棒球記者歐尼(Buster Olney)的報導,即便在現階段自由球員市場景氣不理想、且球員均薪下滑的情況下,大聯盟勞資雙方似乎還沒有打破僵局、試圖嘗試溝通。這對球員未來的福祉絕不是什麼好事,甚至可能埋下20多年來美國棒球首次罷工的種子。

區區1436美元的球員年均薪衰退,能反映出的聯盟利益分配問題與勞資關係危機卻十分巨大。如果美國職棒最終真為此走上罷工一途,那受害的可就不單單只是球員或是球隊,還會包括整個棒球產業和所有球迷,而這種高額代價是任何主事者都應該極力避免的。

原文張貼於 UDN 聯合新聞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