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小百科】史上最大起大落的球員(The Most Streaky Hitter in History)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在棒球世界裡,有一種類型的打者會被美國球探或評論員形容為「streaky」。被戴上streaky這個帽子的球員,通常是表現非常起伏不定,有時候陷入低潮,卻又在另一段時間棒子變得極為火燙,而且低潮跟高潮的區間都比一般球員更長。舉例來說,台灣巨砲陳金鋒10多年前遊走在3A和大聯盟之間時,就曾被認為打擊性質太streaky,需要花較長時間才能適應另一層級,使他即便在小聯盟繳出亮眼數據,卻由於上大聯盟的表現機會過少,導致實力未能充分發揮,沒讓教練團留下深刻印象。Streaky因此被視為鋒哥始終無法站穩最高殿堂的原因之一。

一般來說,打者如果一季之內曾經歷一個月左右的低潮,以及相同長度的高潮,就會被形容為streaky的打者,與打擊成績無明顯起落的選手形成對比。從美職賽季六個月的長度來看,一個月的低潮,或一個月的火燙手感,都是非常久的區間,但對已退役的大聯盟打者Ryan Raburn而言,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因為Raburn的高低潮區間單位,竟然是以「一個賽季」為標準!或許在此之前,各位還不太熟悉Raburn這個名字,但從現在開始,你將記得Raburn是大聯盟史上最Streaky、最不穩定、打擊數據最狂的打者,沒有之一。

2012年到2016年間,每年都能累積至少200次打席的Raburn,每季繳出的進攻指數(OPS)分別是.480(打擊率.171)、.901(打擊率.272)、.547(打擊率.200)、.936(打擊率.301)、.712(打擊率.220),「非常穩定地」維持一年大好、一年大壞的模式。

若將這些進攻指數,換算成經過加權計算、且考量到球場與時代因素的進階打擊數據wRC+,會變成28、149、50、154、73,代表Raburn在2012年的進攻水準低於聯盟平均多達72個百分點,幾乎是全聯盟最差的等級,隔一年卻又搖身一變,成為火力比平均高出49個百分點的頂級打者,而且2014和2015年他又重複了一次這個循環。2016年,輪到Raburn的「低潮年」,即便轉隊到適合打者發揮的洛磯隊,他還是照順序打出了差勁的成績。這種好壞交錯的模式,與2010到2015年、總是在偶數年發威、奇數年沉寂的舊金山巨人隊,有異曲同工之妙。

根據統計,Raburn在2012到2016年間的wRC+,之間相差的絕對值加總起來,為大聯盟過去100多年歷史裡面最多的(考量所有單季至少150打席的球員),為405,更甚者,在這個排行榜上,排第二和第三的球員都是Raburn自己(2011到2015年的Raburn,以及2010到2014年的Raburn),可見在streaky的程度上,只有Raburn自己能夠超越自己,美國棒壇無人能出其右。

此外,Raburn不單只是「季」與「季」之間大起大落,他連球季中的「上半季」跟「下半季」都存在可觀的表現落差。從生涯數據來看,Raburn上半季的平均攻擊指數為差勁的.695,這個數字來到下半季,卻遽升至高於平均的.825。擅於在下半季發揮的他,更因此獲得「下半季專家Raburn」的綽號。若從更小的單位「月份」來看,2015年他在克里夫蘭印地安人時,七月份的打擊率為.130,手感冰到不行,來到八月份卻大爆發繳出.421的高打擊率。由此可見,Raburn可說是一個人就完美詮釋了最極端的棒球版冰火兩重天。

最有趣的是,或許是因為Raburn整個生涯充滿各種大低潮和大高潮,兩者意外出現非常巧合的抵消現象,Raburn生涯通算的wRC+剛剛好是100,代表如果從一個宏觀的角度縱覽Raburn的大聯盟成績,他其實正好落在聯盟平均水準之上,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選手。

既是生涯數據看似最普通,季間表現落差卻又最不可思議的Raburn,徹底體現了棒球這個運動的最玄妙且獨一無二之處。算比較晚才站穩大聯盟的他,曾在2009至2011年擔任底特律老虎的主力工具人,為球隊做出不少貢獻,2012年之後,受限於守備能力和對右投的火力不足,轉型成為專門對付左投的功能性打者,直到2017年球季結束退休為止。

(撰文:李秉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