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大聯盟小百科】投球轉速(Spin Rate)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投球轉速(Spin Rate),顧名思義,就是球在投出之後,進行旋轉的速度。目前大聯盟呈現轉速的方式,都是以每分鐘的轉動次數為主。   拜愈來愈先進的球路追蹤系統所賜,轉速已經成為現代投球分析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因為球的旋轉可以改變球飛行的軌跡,而選轉速度的快慢,則可決定球變化的銳利程度與尾勁大小。兩顆球種一樣的球,就算速度一樣,但轉速不同,兩者最終進壘的位置也會不一樣。   不過轉速並非愈快就是愈好,還是要視球種的性質和旋轉方向而定。以四縫線速球來說,因為球體是下旋(backspin,此種旋轉能帶球對抗地心引力),而且球愈能抵抗地心引力愈好,所以如果四縫線速球轉速愈快,就愈有「視覺上」上上竄的效果。相反地,就變速球而言,投手希望轉速愈小愈好,因為旋轉較少的變速球,下墜幅度較為明顯(受地心引力牽引程度較大)。   曲球的話,由於旋轉方向為上旋(topspin,此種旋轉能使球下墜),因此投手若想使曲球下墜幅度更犀利明顯,就得增加球的上旋。曲球的轉速愈大,代表變化幅度愈大。   2019年,大聯盟四縫線速球的平均轉速榜前10名如下(至少投100顆四縫線速球):   1. Luke Bard 2746轉 2. Corbin Burnes 2656轉 3. Jose Leclerc 2655轉 4. Mike Minor 2650轉 5. Josh D. Smith 2645轉 6. Lucas Sims 2641轉 7. Carl Edwards Jr. 2636轉 8. Felipe Vazquez 2622轉 9. Ray Black 2612轉 10. Austin Adams 2601轉   曲球平均轉速榜前10名如下(至少投100顆曲球):   1. Ryan Pressly 3305轉 2. Seth Lugo 3285轉 3. Lucas Sims 3120轉 4. Chris Stratton 3107轉 5. Tyler Chatwood 3092轉 6. David McKay 3054轉 7. Caleb Ferguson 3023轉 8. Taylor Guerrieri 2998轉 9. Sonny Gray 2988轉 10. Framber Valdez 2960轉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

【大聯盟小百科】手臂延展(Extension)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投手投球時,軸心腳必須站在投手板上,而投手板與本壘板的距離規定為60英尺又6英寸。然而,投手將球送出去的點,跟本壘板之間的距離,絕對小於60英尺又6英寸,因為投手會向前跨步,而且出手時手臂的延展,也會縮短出手點與本壘板之間的距離。 「手臂延展」(Extension)這個項目就是去量化「到底投手的出手點跟本壘板之間的實際距離是多少」?身高較高、手臂較長的投手,在此項目上會有先天的優勢,因為他們出手時的手臂延展通常會比較大,所以能在距離本壘板較近的位置把球送出。 手臂延展愈大,對投手會愈有利,因為這樣等同縮短了球從出手到打者揮棒之間的距離和時間。手臂延展好的投手,可以把實際速度93英里的速球,投成像是96英里的火球。後者的速度,就是所謂的「視覺速度」(Perceived Velocity)。從解決打者的角度來看,「視覺速度」遠比「實際速度」來得重要,因此投手通常會追求更好的手臂臂展,以試圖用不同的方式,增加解決打者的機率。 大聯盟歷史上,談到手臂臂展,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名人堂強投「巨怪」Randy Johnson。Johnson擁有將近210公分的身高,因此手臂長度也是出了名的長,他出手時,球跟本壘板的距離也特別短,所以打者面對他時的「視覺球速」,絕對比測速槍上顯示的更快,這也Johnson能徹底主宰大聯盟打者、投出那麼多三振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9年,洋基終結者Aroldis Chapman投速球時,手臂平均臂展達到6.7英尺,因此他實際速度100.1英里的速球,就打者視覺上來看,可以達到100.8英里。 在去年的速球排行榜上,平均臂展最長的是白襪後援投手Jimmy Cordero,可以達到7.0英尺,所以他實際均速97.4英里的速球,視覺均速可以達到99英里。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不可交易條款(No-trade Clause)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不可交易條款(No-trade Clause)是指大聯盟球員合約中,允許球員否決某些交易提案的條款。這種條款賦予球員決定自我命運的權力,因此對勞方有利,通常會被納進自由球員的合約或延長合約中,當作球隊給予球員的福利或讓步。 不可交易條款分為「部分」和「完整」兩種。顧名思義,部分不可交易條款代表的意義是,球員只能選擇部分球隊,作為他拒絕被交易的對象,在一些部分不可交易條款中,球員甚至可以每年更換他不想被交易到的球隊名單;至於完整不可交易條款,就是球員可以拒絕球隊提出的任何交易案,球隊在提交易時,都需經過球員的同意。 舉例來說,2011年,釀酒人的Ryan Braun跟球隊簽訂一張延長合約(2016到2020年),裡面就包含「部分不可交易條款」,Braun可以拒絕 被交易到其他29隊當中的23支球隊。這算是蠻大的「部分不可交易條款」。 反過來看,2013年,Ricky Nolasco跟雙城簽下四年4900萬美金的合約,合約內附有規模很小的不可交易條款,據報導他只能選擇「三隊」作為他的不可交易球隊。2016年八月,Nolasco被交易至天使隊,可見天使並不在他指定的「三支不可交易隊伍」當中。 2019年二月底,Bryce Harper跟費城人簽下13年三億3000萬美金的巨約,合約帶有完整的不可交易條款,因此若費城人想在這13年間交易Harper,都得先經過Harper的同意才行。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史詩級頂尖對決:Barry Bonds vs. Eric Gagne

圖片
談到經典的投打對決,多數人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的是名人堂選手之間的較量,但在筆者心目中,大聯盟史上最經典的對決,卻是兩位非名人堂且聲譽充滿爭議的選手:Eric Gagne和Barry Bonds。 這兩人都因為涉入禁藥疑雲,而被貼上禁藥選手的標籤,但在21世紀初期,他倆可是棒壇最頂級的一投一打。 從2002到2004年,Gagne可以很有信心地說自己是全世界最強的終結者(沒錯,比Mariano Rivera還更具宰制力,這就是Gagne當時的威力),那三年他投247局,防禦率僅1.79(為同期所有至少投240局的投手中最低者),收下152次救援成功,只失敗六次,FIP更是低到僅1.57。那三年間,Gagne締造大聯盟史上前無古人、後尚無來者的「連續84場救援成功」紀錄,只要他上場,道奇就能宣告獲勝,且毫無懸念。 同一時間,巨人的Bonds正瘋狂地連莊國聯最有價值球員獎。2001年以單季73轟刷新大聯盟紀錄並奪得MVP之後,Bonds接下來連三年都獲獎,每一年的上壘率、長打率、攻擊指數、敬遠保送等數字,皆大幅領先群雄。說他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最令人懼怕的頂級全面打者,一點也不為過。 筆者此次想聚焦的,是他倆在2004年四月16日的一次對決。2004年季初,Gagne和Bonds都在球技和表現的最巔峰:Gagne才剛在2003年以後援投手身份拿下賽揚獎(從那之後到現在,再也沒有後援投手能辦到此事),且2004年開季四次登板只讓對手敲出兩支安打;Bonds也剛獲得2003年MVP的殊榮,年產40轟、超過1.200的攻擊指數,是他每季的基本盤。 換言之,這是一個賽揚獎投手對抗最有價值球員的頂尖對決,從強度上來看,是當時棒球史上前所未見的等級。 四月16日,道奇作客巨人的週末三連戰首戰,前17個半局,道奇靠著當時的主力先發Odalis Perez八局好投和Milton Bradley貢獻的三打點,取得三比〇的領先。九局下,道奇照例推出絕命終結者Gagne,試圖鎖定勝利的結局。而這個半局,巨人預計從二棒Jeffrey Hammonds打起,一定會輪到四棒的Bonds上場,故即便面對的是Gagne封鎖,巨人隊自知他們仍有一絲絲逆轉的可能性。 Hammonds一上來,靠著精準選球獲得保送,站上一壘。三棒Marquis Grissom敲出中外野飛球遭到接殺。一出局一在壘,輪到Bonds上

【大聯盟小百科】10-5條款(10-and-5 Rights)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大聯盟球員只要累積滿10年的大聯盟服務年資,且近五年都為同一支球隊效力,就能獲得「10-5條款」(10-and-5 Rights)的權利。 這個條款裡的10跟5,就是指前述提到的10年和五年。 獲得10-5條款權利的球員,可自動得到完整的 不可交易條款 。球隊若想交易該員,必須得經過他的同意。因此,10-5條款是一種對資深球員所設立的福利制度。 舉例來說,前金鶯隊老將Adam Jones自2018年起獲得「10-5條款」的權利,因此當季中金鶯想把他交易到費城人時,當時尋求生活穩定的Jones就選擇了拒絕,故交易案沒有發生。 反面案例,則可以看到2017年的Brandon Phillips。前紅人老將Phillips早在2015年就已經符合10-5條款的資格,所以2017年紅人有意把他交易至勇士隊時,事實上他是有權力可以否決掉交易的。不過Phillips選擇放棄他的不可交易條款,讓紅人把他交易到勇士。 台灣球員史上,還沒有人能在大聯盟得到10-5條款的權利。累積最多服務年資的王建民,也只有九年又16天,距離10-5條款的基本條件——10年年資,都還有一小段距離,更別提近五年都要待在同一隊的第二條件了。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這種球也轟得出去?最極端全壘打大集合

圖片
2019年,大聯盟一共出現了多達6776支全壘打,刷新史上單季最高紀錄。在這麼多全壘打當中,總有一些特別奇特的「款式」。 「距離最遠」的全壘打是大家最想知道的,但你或許也會好奇,「距離最短」的全壘打長什麼樣子?哪一球被轟出去時,進壘點最高?進壘點最低的全壘打球又長什麼樣?強悍的大聯盟打者們,能把球夯出場外的最外側極限在哪裡?最內角又可以多內角?2019年仰角最高和最低的全壘打,看起來是什麼樣貌? 拜大聯盟官方Statcast球體追蹤系統所記錄下的資料所賜,我們得以知道上述這些條件最極端的全壘打,具體上有多極端?甚至能透過畫面直接欣賞到這些特異全壘打的獨特風貌。現在就跟著筆者的彙整,一同來回顧2019「全壘打年」中,那些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紅不讓。

【大聯盟小百科】捕手偷好球(Catcher Framing)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大約在10年前,職業棒球圈外的數據專家,發現了捕手藉由手腕和手套的細微動作,幫投手爭取邊邊角角好球判決的能力,長期來下,對球隊的勝負和戰力影響頗大,而且能大大左右捕手品質的優劣。捕手這種創造不同視覺效果、進一步「欺瞞」或「誤導」主審、使主審把邊邊角角的球判成好球的能力,被稱作「偷好球」(Catcher Framing)。 捕手能不能偷到好球,對一個打席的影響甚巨。以2019年為例,大聯盟打者在0好1壞的球數之後,平均攻擊指數為0.858;反之,假如是1好0壞的球數之後,平均攻擊指數就只有0.631。因此,捕手偷好球能力,成為近10年來評價捕手優劣的重點項目。(若未來大聯盟全面導入機器好球帶,捕手偷好球的技藝就會淪為無用,因為再厲害的偷好球大師都騙不過機器。) 多年來,美國棒球媒體「棒球指南」(Baseball Prospectus)在捕手偷好球上所開發出的數據,一直是業界的權威。不過本文要介紹的是比較近期,由Statcast所推出的捕手偷好球系列數據。 Statcast的偷好球數據,主要是基於「好球帶邊緣區域」的好壞球表現。所謂的「好球帶邊緣區域」,即好球帶內外各一顆球的空間。 綠線為好球帶範圍。「Shadow」區域即為「好球帶邊緣區域」(圖片取自 Twitter )。 在Statcast系統裡的 「捕手偷好球」技術排行榜 裡,有兩個主要的重要項目: 邊緣地帶好球率(strike rate): 捕手接「好球帶邊緣區域」的球時,有多少比例能成為好球。2019年,教士捕手Austin Hedges的邊緣地帶好球率達到54.1%,領先全聯盟;反之,Isiah Kiner-Falefa的表現最差,僅42.3%。大聯盟平均值為48.1%。 額外好球的分數(runs from extra strikes) : 此數據將捕手「偷到的」好球,量化成「分數」,以彰顯這些額外好球的價值。每一顆額外的好球,可為守備方省下0.125分。2019年,Hedges光靠偷好球的能力,就幫教士隊省下20分的分數,居全聯盟之首,而成績最差的則是白襪的James McCann,球隊因為其差勁的偷好球能力,多失了16分。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防守佈陣(Shift)

圖片
(照片取自 Getty Image) 近10年,隨著進階棒球數據的發展,以及Statcast等追蹤科技的導入,大聯盟球界的防守佈陣(Shift)愈來愈常見。 根據大聯盟官網定義,「防守佈陣」是依據場上情況、安排守備員至「非傳統」防守位置的策略。其中又細分為「外野」防守佈陣和「內野」防守佈陣。 以2017年為例,左打者有22.1%的打席,都在面臨對方擺出防守佈陣的情況下進行;右打者則為5.2%。左右打之所以會有如此巨大的落差,主要是因為比較多左打者會採取強拉式打法,且一壘在內野的右邊,內野手要兼顧一壘的防守和對右打者的移防(通常是往左邊移防),比較困難。 內野 首先來看內野。目前,依據Statcast的資料,大聯盟將內野的防守策略分為三個類別。 標準(非防守佈陣) 至少三名內野手在二壘一側的防守佈陣(極端防守佈陣) 戰術型防守佈陣(戰術防守佈陣) 標準內野防守站位 標準防守站位的範圍。左圖為面對右 打者,右圖為面對左打者(取自大聯盟官網)。 標準內野防守站位在數據統計上,就不是「防守佈陣」。2017年,大聯盟將近73%的球在投出時,野手是採標準內野防守站位。 標準內野防守站位的定義是:在非特殊情境下(第一局到第八局,壘上無人時)、70%到90%的防守機會中,一般野手所在的站位。以下用角度數據來呈現(負45度為三壘邊線,0度為朝二壘和中外野正中間筆直的方向,正45度則為一壘邊線): 對左打者的標準站位範圍 一壘手:距離本壘85到130英尺;角度介在31到42度間 二壘手:距離本壘130到160英尺;角度介在9到31度間 游擊手:距離本壘130到160英尺;角度介在-18到0度間 三壘手:距離本壘80到130英尺;角度介在-37到-17度間 對右打者的標準站位範圍 一壘手:距離本壘85到130英尺;角度介在23到38度間 二壘手:距離本壘130到160英尺;角度介在0到18度間 游擊手:距離本壘130到160英尺;角度介在-8到-28度間 三壘手:距離本壘80到130英尺;角度介在-42到-30度間 至少三名內野手在二壘一側的防守佈陣(極端防守佈陣) 簡單來說,二壘的一側出現至少三名內野手時,這種防守擺設即會被歸為「極端防守佈陣」,算是最常見的防守佈陣型態。2017年,大聯盟有12.3%的球在被投出時,內野出現此種防守佈陣。在所有被打進場內的球中,有11.4%遭遇的內野佈

【大聯盟小百科】球探評分 20-80(Scouting Grades 20-80)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棒球迷都知道,在重要比賽於本壘板後方操作測速槍、緊盯場上球員的人,是汲汲營營尋找人才的棒球球探。但你知道球探是怎麼樣對球員能力進行評分的嗎? 除了撰寫文字報告,傳統上,球探也會採用一套20至80分的評分系統,來給予球員能力概略的評價。此外,大聯盟官網的新秀資料網站,採用的能力值評價,亦是20至80分的評分法。 20至80分評分法,針對野手的「打擊技巧」(hit)、「揮棒力量」(power)、「跑壘能力」(run)、「傳球臂力」(arm)、「防守功夫」(defense),還有投手的「各球種品質」及「控球能力」進行評價。另外,會有一個總評分數。 此度量法的分數上下限,分別為80分和20分:20至30分屬「明顯低於平均」、40分屬「低於平均」、50分屬「平均」、60分屬「高於平均」、70至80分屬「明顯高於平均」。一般來說,新秀球員達到60以上的評分,就很不容易了。總評分數則代表球員未來的發展性,50分表示能成為普通的大聯盟選手,65分以上則顯示很有可能成為明星級的大聯盟球員。 大聯盟官網今年春天刊出的百大新秀榜中,第一名的Wander Franco(光芒農場游擊手),就擁有極高的20-80分制評價。以下是他各項能力的評分: 打擊 揮棒力量 跑壘能力 傳球臂力 防守功夫 總評 80 60 55 60 50 70 這份評價顯示,Franco的打擊技巧非常頂級,有可能達到全大聯盟數一數二的水準;揮棒力量相當出色,未來年產20轟以上不成問題;防守功夫(範圍、移動能力、手腕運用)雖然只有平均的水準,但他具備良好的傳球臂力,日後若游擊無法勝任,轉守三壘也是個選項;跑壘判斷和速度也有中上的品質。由此可見,Franco是相當全能且頂級的超級小聯盟新秀,而總評分數則透露,他以後很有機會躍居入選大聯盟明星賽的好手。 投手方面評價最高的新秀則是教士體系的MacKenzie Gore: 直球 曲球 滑球 變速球 控球 總評 60 60 60 60 60 65   Gore的能力評價非常罕見,很少有新秀投手的四種球路,甚至包括控球,水準都在平均之上,也難怪他的總評會落在非常高的65分,榮膺百大新秀榜第五名。 關於更多大聯盟球探的工作內容、甘苦分享,可參考這裡。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三純數據(Three True Outcomes, TTO)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近年來,大聯盟棒球被詬病節奏愈來愈不俐落,且打進場內的球愈來愈少,這不僅是大家心目中的印象而已,而是有數據能佐證的事實。最能反映出大聯盟場內球愈來愈少的數據走勢,就是「三純數據」的佔比大幅增加。 「三純數據」,TTO ,英文全名 Three True Outcomes ,中文直翻是「三個最純然的投打對決結果」,代表的是「三振」、「保送」、「全壘打」這三個「只有投手和打者之間」能獨立決定的棒球數據,不摻雜守備和運氣成分,也無關乎場上的其他野手(除了為數極少的場內全壘打和不死三振), 純粹是投手跟打者較勁的結果,故有「三純數據」之名。 三純數據 的概念最早是由棒球數據網站「棒球指南」( Baseball Prospectus )的作家 Christina Kahrl 於 20 世紀末提出,原本只是用來輕鬆描述當時某些打者的新興趨勢,沒想到卻成為新世代棒球數據研究的重要名詞,流行於數據導向的球迷社群之間。 2019年大聯盟例行賽的場內球,只佔所有事件的 63.8 %(三純數據佔35.1%),締造歷史新低,過去從來沒有這麼少球被打進球場內,而連帶的作用是,棒球場上投打之外的動作和事件愈來愈少,防守對比賽的影響力減少,同時投打之間的對決吃下愈來愈多球賽畫面。 你知道嗎?大聯盟2018年的總三振數 四 萬 1177 次,竟然比安打數 4 萬 993 支還要多,為大聯盟過去近 150 年來的首見。這或許是當初發明棒球運動的人,想破頭也想不到的發展,因為棒球本來就不是設計讓三振多於安打的運動。   三振大量增加是大聯盟過去 30 年來最明顯的轉變,也是 三純數據 三個項目中增長最快、增加幅度最大的。 1988 年,每隊平均每場比賽只會出現 5.56 次三振,但來到2019年,這數字已達到歷史新高 8.81 ,漲幅高達 58.5 %。近 10 年增長的速度尤其劇烈, 2008 年全聯盟平均的三振率為 17.5 %,今年則成長到 23 %。 除了三振,大聯盟的全壘打頻率亦在近年達到高峰,過去三個球季每季的每隊場均全壘打都超過 1.15 支,在 2016 年之前,史上只有一季曾超過這個數字( 2000 年)。雙城隊2019年全隊共有 五 名打者揮出至少30支全壘打,同時整季團隊全壘打數達到 307 支,這兩個數字雙雙寫下歷史新猷,正是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