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0的文章

【大聯盟小百科】垃圾球投手(Junkballer)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垃圾球投手」(Junkballer)說起來很難聽,但其實它的貶義沒有那麼重,指的是那些速球球速不快的投手。這些投手因為球速不快,所以得仰賴變化球、控球、出手角度的欺騙性,來解決打者,以彌補球速不快的不足。 很多垃圾球投手都是左投,因此在美國球界常可聽到「細膩狡猾的左投手」(crafty southpaw)的說法,著名的案例包括Ed Lopat、Adiel Palma、Jamie Moyer等人。 以今年大聯盟的投手群來看,可被歸類在垃圾球投手的知名球員包括Mike Fiers、Dallas Keuchel、Kyle Hendricks、Madison Bumgarner等人,他們雖然今年的速球均速都落在88英里之下,但仍能靠著精準控球和詭譎變化球,找到辦法解決打者。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工作馬(Workhorse)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工作馬」(Workhorse)指的是能負擔大量局數、長年保持健康、鮮少錯過出賽機會的投手。也有另一個意思指耐久度高、不容易受傷的捕手,不過這個詞用在投手身上的頻率比較高。 用「工作馬」指稱投手時,通常會暗指該投手的壓制力和數據表現沒有很強,但由於他吃下大量局數,因此對球隊仍有不小的正面貢獻。「工作馬」用來指先發投手或後援投手都可以。 另一個意思跟工作馬差不多的用詞是「吃局數專家」(Innings Eater)。 近年來,由於大聯盟各隊對投手投球的頻率和數量愈來愈敏感,因此能被歸類在工作馬的標準門檻愈來愈低。20年前,先發投手可能要投至少220局以上才會被視為工作馬,但現在先發投手能吃180局就會被視為很耐操、吃很多局數;同理,以前後援投手界的工作馬可以負擔90甚至100局,現在能投超過70局就可能被視為遭到過度使用。 大聯盟從2017年至今,只有Max Scherzer和Justin Verlander能單季投至少220局。2012年以前,幾乎每年都能找到至少10名以上投220局以上的投手。 後援投手方面,大聯盟從2015到2019這五年間,單季投超過80局的純後援投手數量,分別是2位、4位、4位、5位、7位;但相同的條件套在2000到2004年,數量卻分別多達20位、18位、17位、21位、27位。 大聯盟過去30年來最符合工作馬一詞定義的先發投手,包含已退役的古巴球員Livan Hernandez和Mark Buehrle。Hernandez職業生涯17年,有10季投球局數超過200局,其中更有5季超過230局,不過縱然耐投,Hernandez生涯的防禦率4.44,略遜於同期聯盟平均;左投的Buehrle更耐操,生涯16年有14季投超過200局,其中有4季超過230局,但他同樣不具太高的主宰力,生涯防禦率大多在4.00上下徘徊。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退休背號(Retired Number)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退休背號」(Retired Number)即不能再被其他球員使用的背號。退休背號的目的是表揚隊史上的重要球星,或是紀念那些因意外身亡的球員。除了球員,球隊也有可能退休總教練、旗下教練的背號,或是隊史上重要的工作人員、管理人士。假如該員沒有背號,球隊會賦予他一個號碼,並將之退休,以表揚他的貢獻。舉例來說,蒙特婁博覽會退休的83號,就是為了紀念前老闆Charles Bronfman;天使隊退休的26號,則是為了紀念前老闆Gene Autry。 退休背號的時間點沒有一定,形式亦無規範。有時球隊會舉辦正式的號碼退休儀式,有時不會;有時球員退休後,球隊立刻舉辦號碼退休儀式;有些則是等一段時間後,其號碼才被正式退休。 不過一旦號碼被退休,其他人就不能使用了。大聯盟歷史上有同一退休背號紀念一人以上的案例,發生原因是號碼被退休前,有人重複使用,而使用該號碼的人當中,有不只一人非常偉大。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洋基隊的8號,這個號碼紀念他們隊史2名名人堂級的重要捕手Bill Dickey和Yogi Berra。 球衣號碼通常是被球隊退休,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42號,這個號碼已經被大聯盟退休。1997年時任大聯盟主席Bud Selig決定在Jackie Robinson上大聯盟、打破大聯盟種族藩籬的50週年紀念日,退休掉他的42號,以表彰他對棒壇的貢獻,那之後再也沒有其他球員能選用42號。至於在那之前本來就穿42號的球員,則可繼續穿下去,而前洋基終結者Mariano Rivera是其中之一,他在2013年退休時,是全聯盟唯一一位仍身著42號球衣的選手。因此,洋基退休的42號背號,除了紀年Robinson,也紀念Rivera。 近年來,球界也有聲浪呼籲大聯盟退休21號背號,以表彰因賑災英年早逝的名人堂球星Roberto Clemente,不過目前這個提案尚未獲得聯盟首肯。 退休背號是球隊賦予球員和人物非常高的榮耀,因此大多數球隊都會把他們退休的背號,高掛在球場顯眼處,時時刻刻提醒前來觀賽的球迷,那些偉大球星的貢獻和歷史。 洋基是大聯盟史上第一支正式長期採用背號制度的球隊(1929年),也是大聯盟史上第一支退休背號的隊伍,那個號碼是4號,目的是為了表揚洋基隊史知名球星Lou Gehrig的成就。Gehrig在1939年被診斷出罹患漸凍人症、宣布

【大聯盟小百科】幽靈大聯盟球員(Phantom Major Leaguer)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幽靈大聯盟球員」(Phantom Major Leaguer)就是指那些有被登記在大聯盟例行賽正式球員名單、卻從未上場留下出賽記錄的球員。 依據美國職棒年代和規則的不同,這樣的球員可能來自以下3種情況: 一、1968年以前的季初多餘球員:這是產出最多幽靈大聯盟球員的時期,而且大多數人並不清楚這段歷史。在1968年以前,有好幾十年的時間,大聯盟通常都會在春訓結束後,帶著一些額外的球員隨隊。當時大聯盟規定,在5月15號前,各隊至多可以帶40名球員,5月15號之後,才須把球員數量減至25人。(大多數球隊在5月15號前,會帶30到32名球員。)因此那時候,有許多球員在季初時其實是在正式名單內,但卻從沒有留下出賽記錄。1968年,前述規定取消,各隊開季的正式名單人員只能有25人,所以前面提及的那些幽靈大聯盟球員也就消失了。 二、9月1號球員名單擴編後:這項規定直到今天都還存在,它提供了許多球員生涯淺嚐大聯盟滋味的唯一機會,不過也有些球員,即便擠上了9月1號後的大聯盟擴編名單,卻仍然沒留下任何大聯盟出賽記錄,徒留遺憾。這種情況最有名的例子是50年代的球員Bill Sharman。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1951年Bill Sharman升上大聯盟,卻未曾留下任何出賽記錄,是棒球史上經典的幽靈大聯盟球員。後來放棄棒球轉行,成為知名的NBA球星和教練。 三、季中暫時的人力調度:1992年4月30日,大都會叫上小聯盟球員Terrel Hansen,補上手指受傷的游擊手Kevin Baez所留下的空缺,不過Hansen只在大聯盟球員名單待了兩天,就又被送回小聯盟,中間都沒有出場。另一種情況是,從2011年勞資協議啟用後開始有的「暫時26人名單」規定,這規定讓球隊能在雙重賽當天,暫時擴編名單到26人,好讓球隊能有比較充裕的人手面對一日兩戰。不過,有時候被拉上來的小聯盟球員,沒有出賽,就又被放回小聯盟,這就會形成幽靈大聯盟球員的情況。 (疫情爆發前,大聯盟預計在2020年起,啟用26人正式球員名單的新規定,在新規定底下,雙重日的球員名單可擴編到27人。)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橫跨四個十年的球員(Four-Decade Players)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生涯能橫跨四個十年的球員,都是史上身體耐操度和持久力最佳的選手。這些球員當中,有很多都是名人堂球星,但也有一些球技不過中上的選手,憑藉努力勤奮的工作態度和安分自愛的自律精神,延長球員生涯,打非常久才退休。 日美職的歷史上(指大聯盟和日職一軍),「橫跨四個十年俱樂部」共有32名成員,這些球員在四個不同的十年,都有留下至少1場的大聯盟或一軍出賽記錄。雖然有許多球員最終能達成這項壯舉,都是靠生涯初期小試身手的亮相,或是遲暮之年少少的替補出賽機會,但無論如何,生涯能橫跨四個十年仍是相當不凡的成就。

【大聯盟小百科】跨聯盟比賽(Interleague Play)

圖片
(圖片取自 網路 ) 大聯盟賽事中,國家聯盟球隊和美國聯盟球隊相互競技的跨聯盟比賽,相信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但你知道嗎,放眼大聯盟兩聯盟都存在的120年歷史中,跨聯盟比賽其實仍算是非常近期才實施的制度,直到1997年才開跑。 在1997年以前,美聯跟國聯的球員只有在春訓、明星賽、世界大賽會碰頭交手,例行賽期間是完全沒有比賽交流的。在沒有跨聯盟賽事的年代裡,兩聯盟的成員都有各自獨特的身份認同,也會為自己身為該聯盟的成員感到驕傲。

【大聯盟小百科】賽伯計量學(Sabermetrics)

圖片
「賽伯計量學」(Sabermetrics)指的是針對棒球數據和記錄的研究與數學分析,目的是找出關於棒球基本運作原理的客觀知識與道理,案例包括設計並驗證出更準確的球員與球隊表現評估方法、場上戰略如盜壘或犧牲觸擊所帶來的價值效益分析等等。 大聯盟過去30年來的進階棒球數據浪潮和所謂的「魔球」革命,就是奠基在賽伯計量學之上。 這個詞是由美國棒球數據研究的鼻祖之一Bill James於1980年所發想,詞源是代表 美國棒球研究學會 的「SABR」以及代表系統性標準和量測方法的字尾「-metrics」。James在他1986年的著作《Bill James歷史棒球摘要》(The Bill James Historical Baseball Abstract)中寫道:「賽伯計量學不是數字,它是追求更好證據的學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賽伯計量學的字面意思有誤導大眾的疑慮,因為不是所有的棒球科學家、賽伯計量學者,都是美國棒球研究學會的成員,此外,該學會大部分會員的主要研究領域其實是歷史、人物傳記,而非數據。James自己就曾說道:「要是我當初知道賽伯計量學會引起那麼大的關注、那麼成功,那我絕對不會把它稱作『賽伯計量學』。我的本意不是把美國棒球研究學會的會員形塑成一群數據魔人。」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美國棒球研究學會(Society for American Baseball Research,SABR)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美國棒球研究學會」(Society for American Baseball Research,SABR)是一個總部設在克里夫蘭的棒球研究組織,成員為對棒球歷史和數據研究有興趣的球迷、研究員、相關從業人員。學會的宗旨在於「促進棒球歷史與數據的研究、保存、推廣」。 目前,該學會定期出版數種棒球研究學術期刊,資助許多棒球研究委員會,也會舉辦各式聚會和年度大會,是美國棒球研究的權威組織。此外,他們每年也會對棒球研究、棒球文章進行評選、頒發獎項,鼓勵有深度的棒球資訊傳布。 美國棒球研究學會是由L. Robert Davids於1971年8月10日成立,當時他邀集了其他15位棒球歷史學者在古柏鎮(Cooperstown)的棒球名人堂(National Baseball Hall of Fame)共組這個組織。雖然一開始成員不多,但10年後,他們在美國的會員數累積達到1500人,全球的會員數更突破6000大關。 根據美國棒球研究學會於2020年6月刊出的年度報告,現在該學會全球共有78個分會,合計成員共5781人,來自26個不同國家,其中6人來自台灣。 美國棒球研究學會的台灣分會 ,於2018年由台體大副教授黃致豪老師帶領成立,希望能帶動台灣的棒球研究風氣。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捕手的尼蔻斯定律(Nichols Law Of Catcher Defense)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捕手的尼蔻斯定律」(Nichols Law Of Catcher Defense)是由美國棒球進階數據分析早期的先鋒者Sherri Nichols在1992年以前所發明的詞彙,旨在描述捕手的防守名聲與其打擊成績呈現反比(打擊好的捕手,防守通常會被批評;打擊差的捕手,防守通常會被稱讚)的現象與迷思。 1980至1990年代的著名捕手Mickey Tettleton,生涯早期在運動家時,打擊成績十分普通,前4季只繳出91的標準化攻擊指數(OPS+)。不過1988年Tettleton轉隊到金鶯後,他搖身一變成為全聯盟打擊最強的捕手之一,3季打出128的OPS+,還於1989年奪得捕手銀棒獎。 Nichols注意到,運動家隊時期經常被讚頌守備能力出色的Tettleton,來到金鶯隊之後,卻經常被批評防守差。當時Nichols心想:「等等,這不都是同一個人嗎?」Nichols後來去做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大聯盟裡打擊不佳的捕手,大多會被稱讚防守出色,而幾乎所有打擊表現不錯的捕手(除非是Johnny Bench這種名人堂等級的球星),都會被認為守備能力不佳。除了生涯中後半段的Tettleton遭受後者的待遇,另一個例子是知名強打捕手Ted Simmons。 因此,Nichols把這不合邏輯和實證精神的現象,稱作捕手的尼蔻斯定律。 近20年,大聯盟在捕手防守能力的客觀評價上有長足進步,所以「捕手的尼蔻斯定律」發生的頻率愈來愈少,多數記者和球迷都能正確品評捕手的打擊和防守能力(將兩者分開來獨立看),很少再用捕手打擊實力的優劣,作為判定他們防守功夫的依據。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歹勢安打(Excuse-me Single)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歹勢安打」(Excuse-me Single)通常是由「歹勢揮棒」(Excuse-me Swing)所造成。 歹勢揮棒是指打者揮棒揮一半、卻不小心打到球,或是揮棒時動作彆扭,導致擊球點錯的離譜,讓球打到最頂端或是握把,過程中可能造成斷棒、碎棒等情形。 歹勢揮棒所擊出的安打,就是歹勢安打。歹勢安打通常是內野軟弱滾地球,跑者憑藉速度上壘,或是落在內外野之間的小飛球,形成 德州安打 。 歹勢安打的形成,往往是因為意外造成,運氣含量較高,因此難以反映打者真正的打擊實力。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一人左投手(LOOGY,Left-handed One Out Guy)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一人左投手」(LOOGY,Left-handed One Out Guy)是現代棒球後援投手的一種工作角色,他們上場通常只會對付一到兩名左打者。 大聯盟史上最經典、也最符合「一人左」這個定位的投手是Jesse Orosco。Orosco生涯的最後13年,任一季的場均投球局數都不及1局,而且他生涯最後5記得的場均投球局數甚至不到半局! 其他曾長期擔任一人左角色的投手還有:Mike Myers、Javier Lopez、Randy Choate、Trever Miller、Will Ohman等人。他們通常會累積很多出賽數,但投球局數、勝投、敗投、救援成功都很少。 由於日本職棒的球員名單人數較多,因此日職在一人左投手的使用量和頻率上,比大聯盟還高。 「一人左投手」的英文LOOGY一詞,最早是由美國棒球媒體「棒球指南」(Baseball Prospectus)的作家在21世紀初期所發明,因為當時此類投手的數量逐漸增加。LOOGY一詞出現後,因為好記好念,加上當時一人左投手量比較多,很快就受到棒球界的廣泛接納與使用。 名人堂教頭Tony LaRussa是一人左投手的愛用者,經常在牛棚裡留有兩到三名一人左投手,且在局內更換投手的次數比其他總教練多。 除了一人左,有時在大聯盟球場上還會看到「一人右投手」(ROOGY,Right-handed One Out Guy),專門用來對付一兩個右打者的功能性投手(通常此類投手對左打的表現都不好,所以才會被專門用來對付右打)。舉例來說,近兩年光芒的Chaz Roe,就有一些以「一人右投手」身份上場的機會。 從2020年起,大聯盟改採新規則,規定投手上場至少得面對3名打者或投完該半局(除非受傷),才能退場,這將導致一人左投手工作型態的絕跡。此規則的目的是抑制一人左投手的使用,以及過於頻繁的換投風氣,進而增加比賽節奏、節省比賽時間。然而, 此規則是否能真的增加比賽節奏、減少比賽時間,仍頗受質疑 。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新規則「投手最少得面對3打者」 真能加快比賽節奏嗎?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大聯盟今年球季將實施新規則,投手上場後,除非受傷或投完一局,否則都必須連續面對至少3名打者,才能被換下場,取代過去得至少面對1名打者才能退場的規定。帳面上,此規則的實施是要減少各隊的換投次數、縮短比賽時間、增加球賽進行節奏,但實際上真的能達到這些效果嗎?如果有,這效果會是有感的嗎? 根據統計,2018和2019年賽季,不符2020年新規定的投手出賽(投手上場面對不到3名打者、該局還沒結束,就被換下場),分別只佔當季總後援投手出賽數的4.2%和3.8%。換言之,不符新規定的投手出賽,在過去兩個賽季出現的頻率,大概是「平均每隊1週只會出現1次」,就算這些出賽全部消失,球迷也很難感受到明顯的變化。據美國資深棒球作家Ben Lindbergh的分析,新規定能削減的平均比賽時間,可能只有約30秒。

【大聯盟小百科】球員巔峰(Prime)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球員巔峰」(Prime)就是指球員生涯表現最好、最精華的時期。在巔峰期的球員,能打出最佳的生涯數據,並施展最好的體能發揮。以職棒球員來說,巔峰期大概會落在25到30歲,儘管近年來巔峰期有年輕化的趨勢。 大聯盟的數據能佐證前述巔峰期區間的定義。若以球員綜合貢獻值WAR值*來看,從1900年至今,能在25歲以前累積到30 WAR值的球員只有24位;在25到30歲累積到30 WAR值的球員有143位;而在31歲以後累積到30 WAR值的球員,則有130位。 由此可見,歷史上傑出的球員,大多都能夠在25至30歲的區間累積大量的WAR值,足見這段年紀是球員最精華、產出最大的區間。 (撰文:李秉昇) *綜合貢獻直WAR值(Wins Above Replacement),以進階數據為基底,試圖計算球員場上貢獻價值的數據(比替補級球員多幫球隊拿下幾勝),一般來說,單季累積數值:0為替補、板凳球員的水準,2左右為聯盟平均,4左右稱得上是明星級;生涯累積數值若超過60,就很有機會入選名人堂。由於此數據經球場和年代等不同環境的數據校正,因此一個球員的 WAR值能被拿來跟在不同球場比賽、不同時期的球員作相互比較。本文所提及的WAR值取自數據網站「Baseball Reference」。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馬文米勒獎(Marvin Miller Man of the Year Award)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馬文米勒獎」(Marvin Miller Man of the Year Award)又稱「年度人物獎」,為「年度球員選擇獎項」(Players Choice Awards)的一部分,每年在「球員選擇獎餐會」頒發一次,表揚場上表現傑出且場下對社區多有貢獻的球員。 從1992年開始,球員工會的成員可以對「年度球員選擇獎」的各個獎項進行投票。1997年起,「年度人物獎」設立,並於2000年更名為「馬文米勒獎」,以紀念知名前球員工會主席Marvin Miller。 以下是馬文米勒獎設立至今的逐年得主名單: 年度 獲獎人 聯盟 球隊 守位 1997 Mark McGwire 美聯/國聯 運動家 一壘手 1998 Paul Molitor 美聯 雙城 指定打擊 1999 Sammy Sosa 國聯 小熊 外野手 2000 Eric Davis 國聯 紅雀 外野手 2001 Jim Thome 美聯 印地安人 一壘手 2002 John Smoltz  國聯 勇士 投手 2003 John Smoltz 國聯 勇士 投手 2004 Jim Thome 國聯 費城人 一壘手 2005 Mike Sweeney 美聯 皇家 一壘手/指定打擊 2006 Albert Pujols 國聯 紅雀 一壘手 2007 Torii Hunter 美聯 雙城 外野手 2008 Michael Young 美聯 遊騎兵 游擊手 2009 Curtis Granderson 美聯 老虎 外野手 2010 Brandon Inge 美聯 老虎 三壘手 2011 Michael Young 美聯 遊騎兵 游擊手 2012 Chipper Jones 國聯 勇士 三壘手 2013 Mariano Rivera 美聯 洋基 投手 2014 Clayton Kershaw 國聯 道奇 投手 2015 Adam Jones 美聯 金鶯 外野手 2016 Curtis Granderson 國聯 大都會 外野手 2017 Anthony Rizzo 國聯 小熊 一壘手 2018 Curtis Granderson 美聯/國聯 藍鳥/釀酒人 外野手 2019 Curtis Granderson 國聯 馬林魚 外野手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克萊門提獎(Roberto Clemente Award)

圖片
從1971年起,大聯盟每年都會頒獎表揚一名兼具「場上棒球表現」和「場下社區貢獻」的傑出球員。1973年,該獎項冠名「克萊門提獎」(Roberto Clemente Award),目的是紀念知名大聯盟球星Roberto Clemente,因為他在前一年(1972年)12月31日前往受到地震蹂躪的尼加拉瓜賑災的途中,遭遇空難逝世。 每年季中,大聯盟各隊會選出一名在地的克萊門提獎得獎人,而獲選在地克萊門提獎的選手,則有資格角逐年度的全國克萊門提獎。全國克萊門提獎最終會在世界大賽期間進行頒獎。 以下是克萊門提獎成立至今所有得主的列表: 年份 得主 球隊 聯盟 守位 1971 Willie Mays   巨人 國聯 外野手 1972 Brooks Robinson   金鶯 美聯 三壘手 1973 Al Kaline   老虎 美聯 外野手 1974 Willie Stargell   海盜 國聯 外野手 1975 Lou Brock   紅雀 國聯 外野手 1976 Pete Rose   紅人 國聯 三壘手 1977 Rod Carew   雙城 美聯 一壘手 1978 Greg Luzinski   費城人 國聯 外野手 1979 Andy Thornton   印地安人 美聯 一壘手 1980 Phil Niekro   勇士 國聯 投手 1981 Steve Garvey   道奇 國聯 一壘手 1982 Ken Singleton   金鶯 美聯 指定打擊 1983 Cecil Cooper   釀酒人 美聯 一壘手 1984 Ron Guidry   洋基 美聯 投手 1985 Don Baylor   洋基 美聯 指定打擊 1986 Garry Maddox   費城人 國聯 外野手 1987 Rick Sutcliffe   小熊 國聯 投手 1988 Dale Murphy   勇士 國聯 外野手 1989 Gary Carter   大都會 國聯 捕手 1990 Dave Stewart   運動家 美聯 投手 1991 Harold Reynolds   水手 美聯 二壘手 1992 Cal Ripken, Jr.   金鶯 美聯 游擊手 1993 Barry Larkin   紅人 國聯 游擊手 1994 Dave Winfield   雙城 美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