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小百科】標準化防禦率(ERA+)
脈絡是比較球員數據的根本基礎。一個在1968年「投手主宰年」投出2.50防禦率的投手,跟一個在2019年「全壘打大爆炸年」投出2.50防禦率的投手,哪一個在當時比較厲害?答案肯定是2019年的2.50防禦率投手。
因此,有時候在缺乏脈絡的情境下,比較原始的數據值,參考價值沒那麼高。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標準化」(normalized)數據的出現,它們把數據的脈絡考量進去(球場因素、時代因素、對手素質),提供一個真正能有效相互比較數值優劣的表現形式。
在知名美國棒球數據網站「Baseball Reference」中,「標準化防禦率」(ERA+,Adjusted Earned Run Average Plus)就是一個非常受到廣泛使用的標準化數據,能給出一名投手跟聯盟平均相較之下的控制失分能力。
對棒球迷而言,防禦率(ERA,Earned Run Average)是最普遍、最熟悉、最好用的投手數據之一,其原理很簡單,就是平均每九局投手會失多少自責分,能顯示一名投手有沒有做好他最重要的工作:壓低失分。雖然稱不上完美,但自責分率從發明到現在,始終是評斷投手表現的最關鍵指標之一。
至於標準化防禦率ERA+,就是把所有投手的防禦率「去脈絡化」,都放在同一個比較基準點上,排除原本數據當中的許多雜音,例如球場因素(球員數據會受到所在主場的影響)、對手素質(面對到不同的打者群失分表現會不同)等等,再用淺顯易懂的整數方式呈現。
ERA+100就是聯盟平均,高於100就是優於聯盟平均,低於100就是遜於聯盟平均。如果一名球員的ERA+為150,就代表他的防禦率在經過相關校準過後,比聯盟平均好上50%。
舉例來說,大聯盟史上救援王Mariano Rivera,生涯的ERA+是205,代表他僅2.21的防禦率,優於同期聯盟平均達105%。
再舉不同時代的例子。1968年Bob Gibson投出大聯盟史上最低的單季先發投手防禦率1.12,但那卻不是史上單季最高的先發投手ERA+(258)。史上單季最高的先發投手ERA+,是由「神之右手」Pedro Martinez於2000年投出,那年他的防禦率1.74,ERA+高達291,代表他的防禦率水準比聯盟平均高出191%。
之所以會有如此差異,原因之一是1968年大聯盟整體環境不利於打者發揮,每隊場均得分只有3.42分;反觀2000年打者砲聲隆隆,每隊場均得分高達5.14分。Martinez在對投手如此險峻的環境下,依然繳出超低的1.74防禦率,此數字經去脈絡化的數據校準之後,比Gibson在友善投手環境投出的1.12還來得優異。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