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0的文章

【大聯盟小百科】60天傷兵名單(60-day Injured List)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傷兵名單有七天、10天、60天三種類別,球隊會依據受傷性質和傷勢嚴重程度,將受傷球員安排進不同的傷兵名單中。 七天傷兵名單 是腦震盪傷兵名單,專給有出現腦震盪症狀的球員使用,而 10天 和60天傷兵名單則可放入受到任何傷勢的球員,兩者之間的差異是滯留時間長短,以及受傷球員是否仍在40人名單中。 在60天傷兵名單上的球員,必須在名單內待至少60天,而且會被暫時移出40人名單。由於被放入60天傷兵名單的球員,要暫時被移出40人名單,因此球團通常不會輕易將受傷球員放入此名單,除非傷勢真的很長很嚴重。 如果球隊不需要因應球員受傷而清出一個40人名單的空間,那他們也可以選擇將球員留在10天或15天的傷兵名單中,而不將球員放入60天傷兵名單。如果球隊將球員放入60天傷兵名單,等受傷球員傷癒歸隊,要回到40人名單時,球隊還得把一名40人名單上的球員移出,冒著損失一名球員的風險(移出40人名單要經過讓渡程序)。 2020年截至5月26日止,大聯盟共有13人被放在60人傷兵名單中。其中最知名的是紅襪明星二壘手Dustin Pedroia。Pedroia從2017年起就因為膝蓋傷勢出賽數大幅銳減,近年來大部分時間都躺在60人傷兵名單中。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10天傷兵名單(10-day Injured List)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傷兵名單就是為了受傷暫時無法出賽的球員而設的名單,目的是讓球隊能在不影響26人兵源的情況下,有效安排替補球員,同時維護受傷球員的權益。 球隊把球員放進傷兵名單後,球員就移出了可出賽的26人名單,但仍保留在40人名單中。換言之,傷兵名單讓球隊能夠在26人名單清出一個空間,安排替補球員進去,而因受傷被調進傷兵名單的球員則仍保有他在40人名單上的權益,而且服務年資仍可繼續計算。 傷兵名單有七天、10天、60天三種類別,球隊會依據受傷性質和傷勢嚴重程度,將受傷球員安排進不同的傷兵名單中。 七天傷兵名單 是腦震盪傷兵名單,專給有出現腦震盪症狀的球員使用,而10天和60天傷兵名單則可放入受到任何傷勢的球員,兩者之間的差異是滯留時間長短,以及受傷球員是否仍在40人名單中(60天傷兵名單內的球員,會被暫時移出40人名單)。 在10天傷兵名單上的球員,必須在名單內待至少10天,待滿10天之後,若球隊另有安排,可將該員持續放在傷兵名單上,不一定要在該員待滿10天後立刻將他移出傷兵名單。 10天傷兵名單的起算日期,可以回溯到選手最後一次出賽的時間點。舉例來說,如果A球員最後一次出賽是在5月9日,並在5月12日被診斷出傷勢,因此被放入10天傷兵名單,但該傷兵名單的起算日期,可從5月10日開始算起,所以A球員最快5月20日就能從10天傷兵名單回歸。 從2020年起,被球隊歸類為「投手」和「二刀流球員」的選手,若被放入傷兵名單,需待滿至少15天,才能被移出傷兵名單。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麥達克斯先發(Maddux)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麥達克斯先發(Maddux)是指先發投手完投完封九局,而且用球數不到100球的比賽。之所以會以名人堂投手Greg Maddux命名,是因為Maddux是史上繳出最多麥達克斯先發的投手,累積達13場。 要達成麥達克斯先發並不容易,不僅要壓制對方打者、完全避免對手得分,還要展現超高的投球效率,平均每局用球數不能超過11球。

【大聯盟小百科】七天傷兵名單(7-day Injured List)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大聯盟的七天傷兵名單(7-day Injured List)又稱「腦震盪傷兵名單」,因為此傷兵名單是專為出現腦震盪症狀的球員而設。 球隊把球員放進傷兵名單後,球員就移出了可出賽的26人名單,但仍保留在40人名單中。換言之,傷兵名單讓球隊能夠在26人名單清出一個空間,安排替補球員進去,而因受傷被調進傷兵名單的球員則仍保有他在 40人名單 上的權益,而且 服務年資 仍可繼續計算。 大聯盟在2011年才新設七天傷兵名單,在那之前,傷兵名單只有兩種:15天和60天傷兵名單。之所以會設立七天的腦震盪傷兵名單,是為了避免有出現腦震盪症狀的球員被迫在完全恢復前趕著回到球場(情況較嚴重者),或是讓已經通過腦震盪測試的球員(情況較輕者),能不用等到15天就可以回歸比賽。 七天傷兵名單的起算日期,可以回溯到選手最後一次出賽的時間點。舉例來說,如果A球員最後一次出賽是在5月9日,並在5月12日被診斷出有腦震盪,因此被放入七天傷兵名單,但該傷兵名單的起算日期,可從5月10日開始算起,所以A球員最快5月17日就能從七天傷兵名單回歸。 有研究指出,2008年大聯盟球隊因腦震盪傷勢而損失的球員薪資價值和金額,合計高達4億2300萬美金。當年大聯盟就是為了著手解決這個問題而設立新的七天傷兵名單。後續研究發現,七天傷兵名單設立後,確實有效減少了整體的傷兵名單時間以及球隊花在傷兵上的損失,而且球員的表現在新制實施的前後,沒有出現顯著差異。 腦震盪有可能會大幅扭轉球員的生涯,對球員造成很大的健康與財物損失,過去20年來最有名的幾個例子,包含Justin Morneau和Jason Bay這兩名加拿大球員,他倆的棒球生涯都在經歷腦震盪傷勢後,明顯走下坡。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承繼跑者得分率(Inherited Runs Allowed Percentage, IR-A%)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棒球迷都知道,後援投手登板時,如果壘上有前一位投手留下的跑者,那些跑者並不算後援投手的責任,所以承繼下來的跑者回來得分,分數不會記到後援投手的身上。不過從球隊的角度來看,派後援投手上場,很大一部分的目的,就是希望他能鎖住那些承繼下來的壘上跑者,讓傷害不再擴大,起到「止血」的作用。 那麼要如何才能客觀評量後援投手「鎖住承繼跑者」、「幫球隊止血」的能力呢?「承繼跑者得分率」(Inherited Runs Allowed Percentage, IR-A%)就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顧名思義,承繼跑者得分率就是計算一名後援投手上場後,承繼的所有跑者裡,最後回來本壘得分的比例是多少。基本上,這個數據能解答以下這個問題:一名後援投手上場後,他有多常讓壘上承繼下來的跑者回本壘得分? 至於後援投手自己製造的跑者,則不會列入此數據的計算,所以IR-A%並不會影響後援投手的自責分率。 如果承繼跑者得分率愈低,就代表該後援投手的立即止血力很強,往往能成功把上一名投手留下來的跑者鎖在原處或不讓他們得分;反之,如果承繼跑者得分率很高,就顯示該後援投手不是教練會想在關鍵時刻派上場救火的人選。 從1961年至今(60年代之後,後援投手才逐漸受到廣泛地重用與重視),大聯盟史上所有投至少500局且至少承繼300名跑者的後援投手中,生涯IR-A%最低者是前巨人冠軍隊左投Javier Lopez,僅19.6%。以下是前10名: 1. Javier Lopez 19.6% 2. Trevor Hoffman 20.23% 3. Scott Eyre 21.97% 4. Randy Myers 22.94% 5. Trever Miller 23.98% 6. Sergio Romo 24.7% 7. Jesse Orosco 24.88% 8. Joe Sambito 24.93% 9. Alan Embree 25.17% 10. Mike Myers 25.3% 至於2019年至少投50局且至少承繼30名跑者的後援投手中,IR-A%最低的排行榜前10名如下: 1. Andrew Chafin 11.32% 2. Giovanny Gallegos 15.91% 3. Daniel Hudson  16.67% 4. Joe Biagini 19.35% 5

【大聯盟小百科】巴爾的摩砍擊法(Baltimore Chop)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巴爾的摩砍擊法」(Baltimore Chop)指的是打出本壘板附近高彈跳球、以爭取內野安打上壘的極端揮擊方式。 這種非常刻意砍擊、把球打到地上形成高彈跳球的打法,在當代棒球已經非常罕見,不過在早期的美國職棒,算是很熱門的進攻方式。 在全壘打於1920年代普及之前,大聯盟處在全壘打極難出現的「死球年代」(Dead Ball Era)。那個年代,由於全壘打不易產出,所以球員會想盡各種辦法把球打進場內,試圖製造上壘,並增加對方守備的壓力。 19世紀末期的巴爾的摩金鶯隊(與現在的金鶯隊不同),為了迎合那個年代的棒球風格,就特別採取能製造高彈跳球的打法。因為他們最常使用這種打擊手段,所以對手就稱這種打擊方式為「巴爾的摩砍擊法」。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19世紀的巴爾的摩金鶯隊。 此外,當年的金鶯隊為配合他們的砍擊法,還想出了一些「偷吃步」的招式:叫場地工作人員在本壘板前方多鋪一點土,並將它們壓得更緊實(有人還說他們曾在本壘板前方的土下鋪水泥板),為的就是讓陣中的快腿打者如John McGraw或Willie Keeler,運用巴爾的摩砍擊法,打出更高彈跳的球,增加內野安打出現的機率。 當代棒球還是會出現內野高彈跳的安打,不過打者會打成內野高彈跳球,通常是因為沒掌握好擊球點,而非像過去的金鶯隊刻意採取向下砍擊製造高彈跳的方式。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標準化加權得分創造(Weighted Runs Created Plus, wRC+)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還記得本單元之前介紹過的 「得分創造」(Runs Created) 嗎?忘記的話,沒關係,筆者在這裡幫大家簡短複習一下。得分創造是一個能反映打者長打、上壘綜合能力的數據,其數值代表的意義為,打者的進攻火力大概能為球隊帶來多少得分。 由於「得分創造」比起「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 「純長打率」 等數據,更能完整顯示一名打者在「製造分數」上面的功力,因此「得分創造」在棒球進階數據專家的眼中,是更具有參考價值的數據項目。 「得分創造」的概念更貼近選手在進攻端的實質貢獻,但仍有其不足之處。因此,另一位數據專家Tom Tango以他發明的 「加權上壘率」(wOBA) 為基礎,設計出進階版、針對每種安打形式和上壘方法進行加權的「加權得分創造」(Weighted Runs Created,wRC)。

【大聯盟小百科】高飛沖天砲率(Pop-up Rate, PO%)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高飛沖天砲率(Pop-up Rate, PO%)就是打者打進場內的球當中,被歸類為「高飛沖天砲」(Pop-up)的比例數值。打者打進場內的每顆球,都會被歸類為「平飛球」、「飛球」、「滾地球」、「高飛沖天砲」等四種不同的擊球型態項目。定義上,飛球指的是飛到外野的飛球,而高飛沖天砲則是內野的高飛球。高飛沖天砲率可以拿來評比打者的擊球狀態,也能評比投手的被擊球品質。 高飛沖天砲率較高的投手,投球數據通常會比較好,因為高飛沖天砲最終變成出局的機率非常高。此外,能製造愈多高飛沖天砲,亦表示該投手愈能讓打者擊出「弱擊球」。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飛沖天砲率較高,通常也代表該投手的飛球率頗高,如果稍微控制不好,被全壘打率可能也會偏高。 就打者的角度來看,如果能盡量壓低高飛沖天砲率,即顯示一名打者的擊球品質還算不錯,或是球棒控制能力佳、手眼協調力好,比較能夠有效掌握好的擊球點。紅人隊的強打者Joey Votto,就是著名的低「高飛沖天砲率」打者,其生涯的高飛沖天砲率僅1.2%(大聯盟同期的平均高飛沖天砲率約為10%)。 2019年,大聯盟「高飛沖天砲率」前10低的打者如下(篩選標準:場均打席數達到3.1): 1. Luke Voit 1.0% 2. Domingo Santana 1.1% 3. 秋信守 1.7% 4. Nicholas Castellanos 2.1% 5. J.D. Martinez 2.6% 6. Joey Votto 2.6% 7. Michael Brantley 3.2% 8. Javier Baez 3.4% 9. Alex Gordon 3.5% 10. Max Muncy 3.8% 投手方面,最會製造高飛沖天砲的前10名選手如下(篩選標準:至少投100局): 1. Jhoulys Chacin 17.6% 2. Clayton Kershaw 16.6% 3. Jason Vargas 15.4% 4. Chris Bassitt 15.1% 5. Lucas Giolito 14.7% 6. Reynaldo Lopez 14.4% 7. Mike Soroka 14.3% 8. Blake Snell 14.3% 9. Jacob deGrom 14.2% 10. Kyle Gibson 14.2% (

【大聯盟小百科】每打席消耗球數(Pitches Per Plate Appearance, P/PA)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打者在打擊區,有時候不一定要靠敲安打才能為球隊做出貢獻,發揮纏鬥能力、消耗對方投手的用球數,也是一種打者能為己方帶來正面效益的作為。 「每打席消耗球數」(Pitches Per Plate Appearance, P/PA)就是一種能量化「打者平均來說能帶給敵方投手多大麻煩」的數據。 顧名思義,每打席消耗球數就是,一名打者平均每個打席能使對方投手投幾顆球的數據。數字愈高,通常代表打者能夠消耗掉很多對手的球數,能讓投手的體力受到大量磨耗,幫助後面隊友的對戰成功率,並且增加自己對該投手的熟悉度,提高之後成功打擊的可能性。 必須強調的是,就算一名打者的每打席消耗球數低於聯盟平均,他還是有可能繳出好的打擊成績。比較積極出棒的打者不一定就是壞打者。然而,若打者能展現較高的耐心或是較高的纏鬥能力,對整體打線的對戰表現是會有加分效果的。若一條打線整體的P/PA很高,那麼對方投手就很有可能提早因球數偏高而被換下場,造成牛棚疲於奔命。 除此之外,P/PA高的打者,由於看到的球數比較多,在打擊過程中會漸漸熟悉對方投手的路數,而且投手一個打席的用球數愈多,失投出現的機率亦會增加,因此對於打者而言,提高每打席消耗球數,不失為一個輔助打擊表現的好辦法之一。 2019年,大聯盟共有137位累積至少503打席的打者,而其中每打席消耗球數最高的前10名,分別如下(該季大聯盟平均的P/PA為3.93球): 1. Rhys Hoskins 4.59球 2. Daniel Vogelbach 4.54球 3. Max Muncy 4.38球 4. Yasmani Grandal 4.33球 5. Brett Gardner 4.31球 6. Ronald Acuna Jr. 4.27球 7. Mike Trout 4.26球 8. Paul Goldschmidt 4.24球 9. Juan Soto 4.24球 10. Alex Bregman 4.23球 至於P/PA最少的前10名,則為以下球員: 1. Hanser Alberto 3.21球 2. Wilson Ramos 3.32球 3. Kevin Pillar 3.32球 4. Tim Anderson 3.40球 5. Yuli Gurriel 3.42球 6. Leury Garcia 3

【大聯盟小百科】投球節奏(Pace)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近年來,棒球比賽的時間長度日益受到重視。中華職棒的比賽長度問題(2020賽季前40場比賽的平均所用時間為偏長的3小時44分),已經是運動媒體界的重要討論點,也是中職為人所詬病的負面現象之一。至於大聯盟,主席Rob Manfred自上任後,逐年不斷祭出各種規則調整,試圖縮減平均比賽時間,但至今成效仍十分有限。 在眾多會影響比賽長度的因素中,投手的投球節奏(Pace)扮演重要角色。若大家能回看1980、1990年代的棒球比賽,會發現當時的投手平均每一球的出手時間,比現在簡潔許多。造成當今投手投每球花時間愈來愈長、愈來愈會摸的原因有很多,包含打者愈來愈難對付、投打對決強度愈來愈高、球種愈來愈多、暗號組合愈來愈複雜等等,很難說以某個單一方法就能解決整個平均節奏過慢的問題。 美國棒球數據網站「Fangraphs」就有列出「投球節奏」的數據和排行榜。他們的資料來源取自球路追蹤系統PITCHf/x的數據,計算方式是找出一名投手每一打席第一球投出的時間點,和最後一球出手的時間點,掐出這兩球中間的時間區間,並將之除以該投手在那一打席的用球數,就可得到該打席的平均節奏。把一名投手每一打席的平均節奏全部一起運算做平均,就是該投手整體的投球節奏。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許多研究驗證,投球節奏快慢,基本上跟投手的投球表現沒有什麼關係,因此投球節奏這個數據的主要價值在於,讓球迷有多一個茶餘飯後的有趣棒球相關話題,以及提供探討比賽時間長度議題的資料參考。 2019年,大聯盟投手的平均節奏為24.4秒(從上一球投出到這一球投出,這中間所花的時間),近年來,此數字不斷攀升。以下是自有「投球節奏」的數據以來(2007年起),大聯盟逐年的平均投球節奏數據變化: 2007年 21.5秒 2008年 21.6秒 2009年 21.4秒 2010年 21.5秒 2011年 21.6秒 2012年 22.1秒 2013年 22.6秒 2014年 23.0秒 2015年 22.1秒 2016年 22.7秒 2017年 23.8秒 2018年 23.5秒 2019年 24.4秒 以下則是2019年,投手節奏最快的前五名和最慢的前五名(篩選標準為至少投20局): 最快 1. Wade Miley 太空人 18.9秒 2. Ty Blach 巨人/金鶯 19.9秒 3. St

【大聯盟小百科】九局援護率(Run Support Per Nine Innings, RS/9)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九局援護率(Run Support Per Nine Innings, RS/9)的定義是,一名投手在「場上投球」時,隊友給予他的火力支援分數,並以每九局作為數據基準。因此,此數據能回答的問題是:「一名投手在場上時,平均每九局能獲得多少分數支援?」 九局援護率能讓外界了解投手投球時的脈絡,並且與「勝投」和「敗投」的生成息息相關。有時候,投手的實質投球內容不差(防禦率低、三振保送比漂亮),卻還是繳出不好看的勝敗數字,這就可能跟他的援護率不佳有關。 舉例來說,2019年大聯盟九局援護率最差的先發投手是馬林魚的Sandy Alcantara,只有2.8分,因此即便他繳出3.88的優質防禦率,仍苦吞國聯最多的14敗。在中職,綽號「姊姊」的桃猿左投王溢正,每每先發隊友總是給予豐沛的火力支援,因此網友也戲稱桃猿的高援護效率打線為「愛姊姊打線」。 除了國聯有機會上場打擊的投手(打擊機會通常也不多),絕大多數情況下,投手自己無法控制九局援護率的數字,所以投手的勝負蠻多時候得取決於隊友的火力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九局援護率只計算投手「在場上」時,隊友給予他的火力支援分數。有部分的援護率數據會把整場比賽的得分都算在先發投手的援護率內,跟九局援護率不一樣。由於九局援護率的特性,因此它也能呈現「後援投手的援護率」,只是後援投手的援護率樣本數通常不夠大,因此參考價值不太高。 在玩棒球夢幻經理人遊戲(Fantasy Baseball)時,如果聯盟有比較勝投數據,那麼在選擇球員名單中先發投手的過程,就得把投手的九局援護率考慮進去,才比較容易獲得勝投的數據。 2019年九局援護率最高的先發投手如下: 1. Eduardo Rodriguez 紅襪 7.1分 2. Kyle Gibson 雙城 7分 3. Andrew Cashner 金鶯/紅襪 6.8分 4. James Paxton 洋基 6.8分 5. Rick Porcello 紅襪 6.8分 6. Martin Perez 雙城 6.7分 7. Domingo German 洋基 6.6分 8. Gerrit Cole 太空人 6.4分 9. Max Fried 勇士 6.4分 10. Chris Bassit 運動家 6.3分 (撰稿: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飛球出牆率(Home-run-per-fly-ball, HR/FB)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飛球出牆率(Home-run-per-fly-ball, HR/FB),用英文直翻的話,就是全壘打佔所有飛球的比例。飛球出牆率的概念和算法很簡單,舉例來說,如果一名投手單場面對25名打者,其中有10人敲出飛球,而那10顆飛球中有一顆飛出全壘打牆形成全壘打,那他那場比賽的飛球出牆率就是10%(1/10)。 正常情況下,大聯盟平均的飛球出牆率大概是10%,近年來由於大聯盟用球比較會飛,因此平均飛球出牆率上升到將近16%。 長期的數據研究顯示,一名投手的飛球出牆率每年的變化可能會很巨大,這代表飛球出牆率對投手來說,「通常」是一種運氣值的展現。如果一名投手某一年飛球出牆率暴增,比前一年和後一年都還要高很多,那就代表該投手很可能是遭逢壞運纏身的一年。 除了投手,飛球出牆率也可用在打者身上,通常能顯示打者在打擊上的運氣值(是不是剛好都在外野較小的球場揮出全壘打,或是飛球的方向剛好都比較偏向外野標竿,因此形成全壘打的比例較高等等)。 由於飛球出牆率一般來講,隨著時間累積,會逐漸趨向聯盟平均,因此被全壘打較少的飛球型投手,很有可能在未來會面臨被全壘打增加的窘境;至於被全壘打較多的非飛球型投手,則可能看到自己接下來的被全壘打率下降。 當然,有些投手的飛球出牆率一直居高不下,很可能就是因為他的球質較輕,特別容易被打全壘打,運氣不佳的成分較小;而有些打者的飛球出牆率一直居高不下,則很可能是因為他的揮棒力量特別強,較能把飛球扛出全壘打牆之外。 2018年,大聯盟飛球出牆率最高的先發投手是落磯的Jon Gray,達到18.1%,那年他的防禦率是偏高的5.12。隔年,Gray的飛球出牆率下降1個百分點到17.1%,下降幅度雖不大,但他的防禦率卻下修至3.84。 至於2018到2019年,飛球出牆率下修最多的先發投手,則是Cole Hamels,從17.5%下降到12.9%。雖然他的防禦率仍維持在3.80左右的水準,但他的 投手獨立防禦率FIP 從4.49下修到4.09,可見他的投球品質有顯著提升。 2019年,大聯盟飛球出牆率前10高的先發投手和先發打者分別如下: 先發投手 1. 達比修有 22.8% 2. Max Fried 20.2% 3. German Marquez 20.1% 4. Robbie Ray 20% 5. Dakota Hu

【大聯盟小百科】兩好球三振率(Putaway Percentage, PutAway%)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兩好球,只差一個好球,三振就會出現。對於投手來說,兩好球是一個很有利的球數,但往往第三個好球的出現,卻也是最困難的。如果一名投手非常擅長製造在兩好球之後的第三顆好球,三振打者,那他就有比較大的可能繳出好成績。 經常看球的球迷對於以下狀況應該不陌生:一個控球很好、總是能先搶到好球數、但缺乏絕殺武器球的投手,雖然球數往往能領先打者,但每每來到兩好球,卻總是投不出最後那顆讓打者揮棒落空或站著不動遭到三振的球路;於是起初球數居於下風的打者,在經過一番纏鬥、把好幾顆靠近好球帶的球都破壞成界外球之後,最後還是能選到保送,或是在熟悉投手各個球種後,敲出安打。 這就是為什麼養出好的「兩好球三振率」(Putaway Percentage),對於投手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個投手有沒有絕殺的變化球種,決定了他是否能在球數領先之後,順利把打者解決掉。 兩好球三振率,顧名思義,就是投手在取得兩好球的球數之後,下一球就製造三振的比例。此數據能顯示投手在「解決打者」上的表現,亦能或多或少呈現出他的投球效率。 更進一步分析,可以檢視一名投手不同球種的「兩好球三振率」,來判斷該投手的哪一種球路是他的絕殺球路。通常「兩好球三振率」最高的那個球種,就是該投手專門用來解決打者、請打者回休息區的武器喔。 一般來說,兩好球三振率較高的球種,會是投手的滑球或曲球。 舉例來講,2018年「兩好球三振率」最高的滑球前五名排行榜如下(至少投100顆兩好球滑球): 1. Ryan Pressly 38.8% 2. Edwin Diaz 37.3% 3. Jose Leclerc 35.9% 4. Tanner Scott 35.3% 5. Will Smith 34.4% 2019年,兩好球三振率最高的投手前五名如下(至少投200球): 1. J.T. Chargois 43.1% 2. Ken Giles 35.3% 3. Josh Hader 33.2% 4. Tanner Scott 32.2% 5. Tyler Glasnow 30.5%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三振保送比(Strikeout-to-walk Ratio,K/BB)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三振保送比,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三振對保送的比值,代表投手每投一個保送,會附帶著多少三振。雖然概念簡單,但三振保送比可說是評價投手表現和能力的必備工具之一。 三振跟保送,被視為「純然的結果」(true outcomes),因為它們是不會受到投手和打者以外其他因素影響的棒球事件。(當然,這是指理想的情境下,現實情況裡,主審的判決和捕手偷好球的技術,都可能影響三振和保送。)所以從這種「純然的結果」來評價投手的投球品質和表現,會更準確、更具未來表現預測性。 對投手來說,三振是好事,保送是壞事,「三振保送比」能以一個數字傳遞出一個投手在這兩個項目上的表現成果與相互關係,因此實用性很高。 「三振保送比」跟「三振」還有「保送」這兩個單獨項目相比,透露出的訊息更多。很多強力型的投手雖能三振很多打者,但過程中卻因控球不佳丟出很多保送,這會導致他們的整體成績其實沒有那麼理想。「巨怪」Randy Johnson生涯早期就是這種類型的投手。 Johnson於90年代中期掌握控球要領、懂得如何控制自身強大的球威後,立刻蛻變成名人堂等級的強投。 相反的,很多控球型投手,儘管三振總數不多,但由於控球精準、保送數極低,因此他們的整體成績仍能保持優異。名人堂投手Tom Glavine即為一例。 一般來說,三振保送比在3.00以上就算很不錯了(也就是說一次保送要能換到三次三振),大聯盟2019年三振保送比的平均值是2.69。 大聯盟歷史上(從1900年起算),共有444位投至少2000局的投手,而其中三振保送比最佳的前10名分別如下: 1. Curt Schilling 4.38 2. Max Scherzer 4.36 3. Clayton Kershaw 4.27 4. Pedro Martinez 4.15 5. Dan Haren 4.03 6. Zack Greinke 3.93 7. Cliff Lee 3.93 8. David Price 3.76 9. Jon Lieber 3.68 10. Bret Saberhagen 3.64

【大聯盟小百科】德州安打(Texas Leaguer)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德州安打(Texas Leaguer)是棒球迷耳熟能詳的語彙,指的是打得不怎麼強、落點位在內外野之間三不管地帶、位置相當尷尬的幸運安打。 但你知道德州安打為什麼會叫德州安打嗎?答案得追溯到美國聯盟剛成立的1901年。 1901年,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前身「克里夫蘭藍人隊」(Cleveland Blues)陣中,有一名出色的外野手叫做Ollie Pickering。Pickering年輕的時候,曾在當時位階較低的「德州聯盟」(Texas League)當中大殺四方、表現亮眼,因此當美國聯盟成立、藍人隊剛組成時,他們就延攬Pickering入隊,並安排他擔任開幕戰的首棒打者。Pickering也因為這樣成為美國聯盟史上,第一位站上打擊區打擊的打者。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Ollie Pickering。 Pickering在美國聯盟的生涯開端,就受到老天爺慷慨的眷顧,前七個打席全都打出落點位在內外野之間幸運鳥安。他的隊友眼見到他運氣絕佳的開季,每個人都嘖嘖稱奇,所以決定把這種內外野之間落地的幸運安打,以Pickering的名號「那個在德州聯盟打球的人」命名,從此「德州安打」一詞便流傳於棒球報導與文學中,成為棒球語言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仍經常被使用。 德州安打的出現,幾乎完全取決於運氣成份,打者很難刻意去追求打出這種安打。打者打出德州安打的情境,通常是源自沒打好、擊球點有偏差,或是對手防守站位剛好離落點較遠等因素。 有時,某些打者打擊成績忽然的進步,有可能只是因為短期敲出很多幸運的德州安打,並不代表該打者的打擊技術和實力真的有所進步。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強擊球比例(Hard-hit Rate)

圖片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以前,一個打者的球打得強不強,只能靠肉眼和耳朵判斷,看球被打得好飛得快不快、球棒接觸到球時的聲音響不響亮。但大聯盟的Statcast問世後,「 擊球初速 」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棒球愛好者能夠以客觀的方式評價打者的擊球品質;隨後,擊球初速也衍生出一些相關數據,增加我們評估打者打擊成績的方式。 「強擊球比例」(Hard-hit Rate)正是其中之一,也算是最為常用、好用的一項。 首先得定義何謂強擊球。大聯盟官方認定,只要擊球初速超過95英里的擊球,就是「強擊球」(Hard-hit Ball);反之,則為「弱擊球」(Weakly-hit Ball)。至於為什麼會把標準設在95英里?主要是因為統計結果顯示,初速超過95英里的擊球,才能真正創造出「破壞力」。 下面這張是依據2018年數據所製成的圖表,可以看到擊球初速超過95英里的球,製造出的加權上壘率(wOBA)快速上揚至聯盟平均以上、火力增加速度飛快。 2018年,大聯盟「強擊球」平均來講能創造高達.524的打擊率、1.047的長打率、.653的 加權上壘率 ;至於「弱擊球」,平均來講僅能製造.219的打擊率、.259的長打率、.206的加權上壘率。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極大。 球打得愈強,就愈容易形成安打,這道理大家都懂,因此,如果能分析出一名打者強擊球佔其所有擊球的比例,就能大致看出該打者整體擊球品質的高低。 以下是2019年賽季,大聯盟強擊球比例最高的前10名打者(至少累積500打席): 1. Nelson Cruz 51.5% 2. Kyle Schwarber 51.2% 3. Franmil Reyes 51.0% 4. Matt Olson 50.3% 5. Josh Donaldson 50.0% 6. Jorge Soler 49.9% 7. Marcell Ozuna 49.2% 8. Christian Yelich 49.1% 9. 秋信守 49.0% 10. Matt Chapman 48.7%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大聯盟小百科】門多薩線(Mendoza Line)

圖片
(照片取自 Sportscasting )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究竟這個病毒的名字該如何訂定,變成國際間眾人爭論的話題。在美國棒球界,也有不少以專有名稱作為命名元素的詞彙,而其中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門多薩線」(Mendoza Line)。 門多薩線的概念很簡單,就是指「兩成打擊率」。高過門多薩線,就代表有超過.200的打擊率,低於門多薩線,則表示打擊率不及.200。 門多薩線的命名源頭,是一名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大聯盟游擊手——Mario Mendoza。Mendoza是打擊能力不佳的中線內野手,1979年他在水手隊時,整年的打擊率都在.200上下徘徊,於是他的隊友Tom Paciorek(另一說是Bruce Bochte),便開玩笑地把.200打擊率稱為「門多薩線」,沒想到這個稱呼就這樣在美國職棒球界流傳開來,並且成為流行用語(雖然Mendoza最終的生涯打擊率其實是.215)。 直到40年後的今天,門多薩線依然是許多美國棒球主播、記者、球評,會時不時在播報和報導中提到的詞彙。 大聯盟從20世紀至今,所有累積超過2000打席的「非投手」打者中,只有Bill Bergen(.170)、Mike Ryan(.193)、Jeff Mathis(.195)等三名捕手,生涯的打擊率不及門多薩線。一般來說,大聯盟球隊不太會給打擊率難以超過門多薩線的打者太多的打擊機會,因此史上能像前述三位累積那麼多打席、生涯打擊率還那麼低的「非投手」打者,實在相當罕見。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