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小百科】加權上壘率(Weighted On-base Average, wOBA)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魔球革命精神,就是找出更能精確描述球員表現的評估方法,因此許多專家都思考著如何優化當時已知的數據項目。

就打者而言,上壘率是魔球革命的指標性數據,因為大家終於認知到:「得分是贏球的關鍵,而上壘則是得分的關鍵。要贏球,無關乎上壘的形式,只要能上壘就好」。然而,上壘固然是得分的根本,但不同的上壘方式,還是會影響到得分的「效率」。如果得分的效率愈好,當然能提高贏球的可能性。

這背景正是「加權上壘率」(Weighted On-base Average, wOBA)的起源。

加權上壘率是由棒球數據專家Tom Tango開發,其實就等同上壘率的進階版。跟上壘率只關注上壘頻率不同,加權上壘率還會把打者的上壘方式考量進去,並賦予不同的價值認定(二壘安打和一壘安打都是上壘,但二壘安打的價值肯定高於一壘安打)。

舉例來說,在2014年,經統計,一支全壘打的價值形同上壘2.101次,而一個保送的價值則等於上壘0.69次。所以打者如果在一場比賽裡打出四支一(全壘打)並選到一次保送,那他的wOBA就會是0.558(2.101乘以1支全壘打+0.69乘以1個保送/5個打席)。

以下是加權上壘率的公式:

加權上壘率 = (非故意四壞保送加權係數×非故意四壞保送 + 觸身球加權係數×觸身球 + 一壘安打加權係數×一壘安打 + 二壘安打加權係數×二壘安打 + 三壘安打加權係數×三壘安打 +全壘打加權係數×全壘打) / (打數 + 保送 – 故意四壞保送 + 高飛犧牲打 + 觸身球)

(加權係數每年都會產生變化)

wOBA能同時反映選手的長打表現和上壘能力,而且給予每一種安打和上壘事件正確的價值權重,因此是比上壘率更能完整描述打者進攻火力的進攻數據。


2019年,大聯盟平均的wOBA為0.320,而前10名的打者排行榜則是如下(至少累積502打席):

1. Christian Yelich .442

2. Mike Trout .436

3. Alex Bregman .418

4. Nelson Cruz .417

5. Cody Bellinger .415

6. Anthony Rendon .413

7. Ketel Marte .405

8. George Springer .400

9. Juan Soto .394

10. Nolan Arenado .392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