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小百科】三純數據(Three True Outcomes, TTO)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近年來,大聯盟棒球被詬病節奏愈來愈不俐落,且打進場內的球愈來愈少,這不僅是大家心目中的印象而已,而是有數據能佐證的事實。最能反映出大聯盟場內球愈來愈少的數據走勢,就是「三純數據」的佔比大幅增加。


「三純數據」,TTO,英文全名 Three True Outcomes,中文直翻是「三個最純然的投打對決結果」,代表的是「三振」、「保送」、「全壘打」這三個「只有投手和打者之間」能獨立決定的棒球數據,不摻雜守備和運氣成分,也無關乎場上的其他野手(除了為數極少的場內全壘打和不死三振),純粹是投手跟打者較勁的結果,故有「三純數據」之名。


三純數據的概念最早是由棒球數據網站「棒球指南」(Baseball Prospectus)的作家Christina Kahrl20世紀末提出,原本只是用來輕鬆描述當時某些打者的新興趨勢,沒想到卻成為新世代棒球數據研究的重要名詞,流行於數據導向的球迷社群之間。


2019年大聯盟例行賽的場內球,只佔所有事件的63.8%(三純數據佔35.1%),締造歷史新低,過去從來沒有這麼少球被打進球場內,而連帶的作用是,棒球場上投打之外的動作和事件愈來愈少,防守對比賽的影響力減少,同時投打之間的對決吃下愈來愈多球賽畫面。


你知道嗎?大聯盟2018年的總三振數1177次,竟然比安打數4993支還要多,為大聯盟過去近150年來的首見。這或許是當初發明棒球運動的人,想破頭也想不到的發展,因為棒球本來就不是設計讓三振多於安打的運動。

 

三振大量增加是大聯盟過去30年來最明顯的轉變,也是三純數據三個項目中增長最快、增加幅度最大的。1988年,每隊平均每場比賽只會出現5.56次三振,但來到2019年,這數字已達到歷史新高8.81,漲幅高達58.5%。近10年增長的速度尤其劇烈,2008年全聯盟平均的三振率為17.5%,今年則成長到23%。


除了三振,大聯盟的全壘打頻率亦在近年達到高峰,過去三個球季每季的每隊場均全壘打都超過1.15支,在2016年之前,史上只有一季曾超過這個數字(2000年)。雙城隊2019年全隊共有名打者揮出至少30支全壘打,同時整季團隊全壘打數達到307支,這兩個數字雙雙寫下歷史新猷,正是近年全壘打滿天飛的經典案例之一。


至於保送,雖然近三年的數字遠遠比不上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高峰,在史冊上也稱不上特別高,但自2015年起從場均2.9次成長到2019年的約3.27次,還是逆轉了20102014年這五年間聯盟保送頻率逐年銳減的態勢。


生涯累積逾450轟的重砲手Adam Dunn2014年球季結束高掛球鞋,他保有大聯盟史上(至少累積4000打席的打者中),三純數據佔比最高的紀錄,達到49.9%。





不過若把最低打席條件設在1000打席,會發現Dunn生涯的三純數據百分比已老早被多位近年崛起的後輩超車,而且還被遠遠拋在後頭。

 

史上三純數據百分比排行榜前10名(最低打席數1000

 

1. Joey Gallo 59.3

2. Aaron Judge 54.1

3. Miguel Sano 54.1

4. Jack Cust 53

5.  Keon Broxton 52.8% 

6. Dave Nicholson 51.4

7. Russell Branyan 50.5

8. Chris Carter 50.3

9. Adam Dunn 49.9

10. Ian Happ 49.4%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