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小百科】標準化攻擊指數(OPS+)

脈絡是比較球員數據的根本基礎。一個在1920年代揮出30支全壘打的球員,跟一個在2019年揮出30轟的球員,哪一個在當時比較厲害?答案肯定是1920年代的30轟球員。

因此,有時候在缺乏脈絡的情境下,比較原始的數據值,參考價值沒那麼高。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標準化」(normalized)數據的出現,它們把數據的脈絡考量進去(球場因素、時代因素),提供一個真正能有效相互比較數值優劣的表現形式。

在知名美國棒球數據網站「Baseball Reference」中,「標準化攻擊指數」(OPS+,On-base Plus Slugging Plus)就是一個非常受到廣泛使用的標準化數據,能給出一名打者跟聯盟平均相較之下的火力評價。

對棒球迷而言,整體攻擊指數(OPS,On-base Plus Slugging)已經是近年來大家頗為熟悉的進攻數據,其原理不難理解,就是把「上壘率」和「長打率」加起來的數字,能代表一名打者綜合的進攻破壞力(上壘能力與長打火力)。雖然稱不上完美,但仍是第一眼評估打者打擊能力優劣的重要項目。

至於標準化攻擊指數OPS+,就是把所有球員的攻擊指數「去脈絡化」,都放在同一個比較基準點上,排除原本數據當中的許多雜音,例如球場因素(球員數據會受到所在主場的影響),再用淺顯易懂的整數方式呈現。

OPS+100就是聯盟平均,高於100就是高於聯盟平均,低於100就是低於聯盟平均。如果一名球員的OPS+為150,就代表他的攻擊指數在經過相關校準過後,優於聯盟平均50%。

舉例來說,2019年,Pete Alonso和Nolan Arenado的OPS分別為.941和.962,乍看之下,Arenado的進攻表現似乎比較優異。但事實上,Arenado大半時間所待的落磯主場,對打者非常有利,因此他的.962攻擊指數,多少受到了球場因素的膨風。

從OPS+來看兩人的表現,就能比較出誰才是去年進攻產出更優的打者。2019年,Alonso和Arenado的OPS+分別為148和129,顯示Alonso繳出的攻擊指數,在去脈絡化後的公平基準上,其實比Arenado還好上19%。從客觀的角度切入,Alonso去年的攻擊指數表現更優於Arenado。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