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卡球壓制力不佳 逐漸失去大聯盟舞台

大家還記得12、13年前,在國聯跟王建民相互輝映、主宰大聯盟打者的伸卡球(二縫線球)大師韋伯(Brandon Webb)嗎?那時他以超過70%的伸卡球使用比例(王建民全盛時期的伸卡球比例也不到60%),搭配曲球和變速球,年年繳出令人咋舌的高效率投球數據,儘管他的三振率一直都只高於聯盟平均一點點(生涯K/9值7.3,略高於當時聯盟平均),但他卻屢屢在防禦率、勝投數、投球局數等項目名列前茅,讓他得以從2006到2008年,每季都入選明星賽,還連續三年排進國聯賽揚獎排名前兩名,並抱回2006年的賽揚獎獎座。然而,自王建民和韋伯之後,大聯盟似乎再也沒看到實力稱得上王牌等級的伸卡球先發投手。更甚者,近三年來,伸卡球在大聯盟逐漸失去了舞台,愈來愈少投手將之作為主要武器,曾令臺灣人瘋狂著迷的下沉速球、滾地球製造機,如今在美職的魅力已經不再。



根據投球數據分析公司《投球資訊》(Pitch Info)的資料,大聯盟整體伸卡球使用量佔總投球的比例,自2012年起就逐年下滑,從22.5%下降到去年的16.9%。近三季的跌幅尤其明顯,2015年伸卡球的比例還有20.4%,但接下來三年卻快速下滑將近四個百分點。
大聯盟近10年伸卡球佔總球數比例變化。 資料來源:Fangraphs、Pitch Info


以前,美職球迷常常能在茶餘飯後討論棒球時,信手拈來許多知名的伸卡球名投,除了王建民、韋伯,還有投球節奏快速的洛爾(Derek Lowe)、落磯的昔日王牌庫克(Aaron Cook)、前勇士強投哈德森(Tim Hudson)、曾創造短暫巔峰的長人投手費斯特(Doug Fister)等曾入選明星賽或拿過賽揚獎選票的人,但來到2018年,要想到以伸卡球著稱的優質先發投手,就變得相當困難。或許大家還能提出2015年的賽揚獎得主凱柯(Dallas Keuchel)是伸卡球強投,但你知道天使隊的左投希尼(Andrew Heaney,去年防禦率4.15),事實上才是2018年所有投至少162局的57名先發投手中,伸卡球比例最高的投手嗎?
2018年大聯盟先發投手(至少投162局)伸卡球使用比例最高的前10名。 資料來源:Fangraphs、Pitch Info

沒錯,艾里耶塔(Jake Arrieta)、漢崔克斯(Kyle Hendricks)、克魯柏(Corey Kluber)、普萊斯(David Price)等當今輪值前三號等級的先發投手,使用伸卡球的比例都超過30%,但當你想到這些投手時,第一時間會聯想到的最強球路,絕對不是伸卡球:艾里耶塔的最大特色是他那顆介在滑球與卡特球之間的犀利變化球、漢崔克斯的絕殺武器肯定是招牌變速球、克魯柏的強項絕非他的卡特球和滑球莫屬,而普萊斯當然也是以卡特球而聞名。我們可以說,除了凱柯,現在大聯盟沒有其他以伸卡球作為最重要球路的明星級投手,而其實就連凱柯對伸卡球的倚賴,也遠不比當年的韋伯(凱柯生涯的伸卡球比例為44.9%,跟韋伯巔峰期的70%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

此外,綜觀整個大聯盟的統計數字,也可發現頻繁使用伸卡球的先發投手不斷減少。筆者檢視從2007年起,大聯盟每年投至少162局的先發投手中(符合競爭防禦率王的資格),伸卡球使用量超過20%的球員佔比為何,發現原本大聯盟每季都至少會有一半多一點(50%到55%)的投手,伸卡球使用比例在20%以上,但這個數字到2018年暴跌至40.35%,57名符合資格的投手,只有23人平均每五球會丟一顆伸卡球。


大聯盟伸卡球比例超過20%的先發投手逐年佔比(單季投球局數至少達162局)。 資料來源:Fangraphs、Pitch Info

頻繁使用伸卡球的投手減少,代表能製造高滾地球率的人也跟著變少。2014年,大聯盟88位投至少162局的先發投手中,有23人的滾地球率超過50%(大聯盟平均約為44%,超過這個數字一般就認為算是滾地球型的投手),佔比達40.35%,但四年之後的2018年,57位符合資格的投手卻只有「三」人的滾地球率突破50%(凱柯、艾里耶塔、諾拉(Aaron Nola)),佔比只剩5.26%,這個跌幅相當驚人,亦可見高滾地球率的滾地球大師在當前的大聯盟,已成為稀有動物。

大聯盟滾地球率超過50%的先發投手逐年佔比(單季投球局數至少達162局)。 資料來源:Fangraphs、Pitch Info

看完伸卡球在先發投手之間快速退流行的狀況後,大家或許會好奇:那後援投手的情況又是如何呢?相較於先發投手,伸卡球在後援投手界衰退的情況沒那麼嚴重,但還是有所下滑。2014年,大聯盟所有投至少40局的後援投手中(171人),有71人的伸卡球比例達到20%,佔比為41.52%,同項目快轉到2017和2018年,分別只剩29.17%和31.94%。至於滾地球率超過50%的牛棚投手?他們佔40局以上後援投手的比例也在過去兩季銳減,達到跟13年前差不多的低點(約20%)。

在後援投手當中,近期最為人所知的伸卡球好手是洋基左投布里頓(Zach Britton)。布里頓大聯盟生涯前三年不過是一名空有球質、但表現不佳的先發投手,直到2014年他轉戰牛棚,並把重如鋼鐵保齡球般的伸卡球當作幾乎唯一的球種後(2014年後其伸卡球比例皆在90%以上),他才蛻變成聯盟頂級的後援左投。布里頓過去五個球季靠著伸卡球獲得顯著的成功,一直是大聯盟所有投手當中伸卡球比例數一數二的球員,但就連這麼倚賴伸卡球的他,也在去年轉戰洋基之後,開始嘗試恢復使用一些四縫線速球,希望更善加運用自身球速的優勢,一方面增加球路的變化,另一方面也企圖提高三振率,而不只單憑高滾地球率解決打者。

從布里頓的案例,我們能順便帶出近年來伸卡球漸失舞台的原因:以數據分析的角度來看,伸卡球(二縫線球)是棒球所有主要球種中打者掌握度最高的,由於過去10年各球團愈來愈重視數據統計傳達出的經驗跟知識,且愈來愈勇於嘗試將數據分析的結果應用到實際的球員養成、陣容佈局和規劃,因此他們愈來愈傾向網羅、使用以犀利變化球和三振能力為主要賣點的投手,或是鼓勵伸卡球投手多練其他球路、增加球路多樣性,以避免球路過於單一而被整體實力不斷進步的大聯盟打者快速突破的窘境,乃至使這些投手追求更高的表現目標。

從2008年起,大聯盟開始有非常詳細的逐球追蹤以及投球結果記錄,過去這11個球季以來,打者對於各主要球種的平均加權上壘指數wOBA(針對長打做加權的上壘率數據,一般聯盟平均為.315左右),分別為:四縫線球.348、伸卡球(二縫線球).352、滑球.265、曲球.257、指叉球.264、變速球.295。由此不難想見,為什麼大聯盟各隊、甚至球員自己,會開始減少伸卡球的使用,並導向提高滑球、曲球、指叉球的比例。而這些消失的伸卡球,又變節到哪裡去了呢?答案是幾乎全跑到了「滑球」陣營。
大聯盟逐年伸卡球和滑球的比例變化。 資料來源:Fangraphs、Pitch Info

2010年,大聯盟整體的伸卡球比例為22.4%、滑球比例為12.8%;來到2018年,這兩個數字分別變成16.9%和17.1%,伸卡球比例下滑5.5個百分點,而滑球比例則是上升4.3個百分點。在其他球種比例分佈異動不大的情況下,顯然就是發生了「棄伸卡,轉滑球」的現象。許多投手都因為伸卡球較差的壓制力,而減少伸卡球使用量(如哈普(J.A. Happ)、摩頓(Charlie Morton)),而另一批投手則因覬覦滑球能有效宰制打者且投法跟速球較相近的特性,而大幅增加滑球的比例(如狄葛隆(Jacob deGrom)、卡拉斯科(Carlos Carrasco)。)

在上述投手中,有一個很有趣的案例是摩頓。八年前,摩頓在海盜隊時期表現不佳時,運用球路追蹤系統PITCHf/x的數據,發現自己在小聯盟學會的伸卡球,位移幅度和尾勁皆頗出色,因此做出相應的配球策略調整,並在投手教練西瑞吉(Ray Searage)的推波助瀾下,將自己從一名四縫線球搭配曲球為主的投手,改造成出手角度較低、伸卡球使用比例超過60%的滾地球型投手,獲得顯著成效,把原本高達7.57的防禦率直接砍半為3.83。這段故事被擅長數據分析的棒球記者索契克(Travis Sawchik)收錄在他近年的知名著作《大數據逆轉力:數據狂人、棒球老教練和他不起眼的球員們》(Big Data Baseball)之中,因而廣為流傳。

不過最近三、四年,隨著更進階的球路追蹤系統Statcast的出現和蓬勃發展,走在數據分析和投球觀念尖端的大聯盟球隊,對投手投球風格與配球策略的搭配及設定方法,又出現巨大轉變。在摩頓2017年加盟的新球隊——太空人——的眼裡,不多加運用摩頓那顆轉速逼近每分鐘3000轉的曲球實在可惜,而且以摩頓均速高達96英里的速球來講,只要投在對的進壘點(好球帶上緣),就能發揮非常好的揮棒落空效果,所以他們決定再次改造摩頓,讓他成為四縫線球、伸卡球、曲球並重的高三振率、高滾地球率強投,將他的投球潛力發展得更淋漓盡致。

摩頓之所以能在2017和2018年,繳出平均僅3.36的防禦率和超過10的K/9值,晉升聯盟裡明星級的先發投手,並在35歲的高齡還能獲得光芒保證條件兩年3000萬美金的優質合約,太空人先前對他進行的第二波改造功不可沒。


摩頓不同年份的配球比例變化。 資料來源:Fangraphs、Pitch Info

棒球跟其他任何發展成熟的運動一樣,就算累積再多歷史與傳統,打法和風格還是會隨著時代的轉變、趨勢的遞嬗而演進。近年來,乘著數據觀念的革新和追蹤技術的高速發展,美國職棒年年都有新的趨勢變革和技術演化。

當然,伸卡球在過去幾年的失勢,也不代表它們未來一定會一直減少、甚至變成罕見球路,只是剛好這陣子沒那麼流行而已。或許打者日後針對投手當前流行的球路進行適當的調整和適應後,伸卡球又會重新被視為解決打者的良方也說不定,就跟大聯盟曾在1930到1970年間不怎麼流行盜壘,卻在1970到2000年間看到盜壘的得勢,然後又在近20年見證盜壘退流行的流變一樣。而接下來投手的主流配球策略會怎麼樣變化,仍值得我們繼續觀察探究下去。

原文刊登於 UDN 聯合新聞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