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好球漸成捕手基本條件 曾創造的明顯戰力優勢不再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大約 10 年前,美國研究棒球數據的專家與社群發現,他們能透過棒球追蹤系統 PITCHf/x 所產出的數據,分析捕手接球時巧妙移動手套的「偷好球」能力,同時還意外地了解到,原來捕手偷好球的技術,一整個球季下來能為球隊帶來的影響相當巨大,可能會加到好幾 10 分,也可能減到好幾 10 分。不過隨著時間遞進,愈來愈多球界人士還有球隊認識偷好球技術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大家都開始網羅懂得偷好球的捕手,或是積極培養旗下捕手的偷好球能力,使得近年來,大聯盟各隊捕手之間偷好球能力的優劣好壞差異,愈來愈小,不再像以前只有少數幾支較早採納數據革命的球隊,擁有「偷好球」的戰力優勢。

美國知名棒球媒體《Baseball Prospectus》(BP)的數據專家 Robert Arthur 最近就撰文指出,2018 年大聯盟偷好球能力最強和最差的捕手,中間的落差創下新低,代表美職捕手在偷好球的能力上愈來愈趨於一致,好壞的分別縮小,偷好球技術幾乎快變成了捕手要在大聯盟的基礎要素之一。以前有球隊能靠著坐擁偷好球技術優異的捕手創造很大的戰力優勢,但那樣的時代似乎已經成為過去式。

BP 網站上有一個數據叫做 CSAA(Called Strike Above Average,代表一名捕手他在製造好球的能力上,優於平均表現多少),可以量化捕手的偷好球技術,只要將一名捕手的 CSAA 乘上他能夠偷好球的機會次數,就會得到該捕手「偷好球能力為球隊守下的分數」。從 2008 年追蹤系統 PITCHf/x 全面啟用後,CSAA 這個數據最高值跟最低值之間的差就一直呈下下滑的趨勢。

2011 年,全聯盟偷好球能力最強的捕手 Jonathan Lucroy,他的偷好球能力能替球隊加值 46 分,反觀最不會偷好球的捕手 Carlos Santana 因為偷好球技術不佳,讓球隊損失 25 分,兩者之間有多達 71 分的差距;來到 2018 年,全聯盟的偷好球王 Yasmani Grandal,只能為球隊加值 15.7 分,而偷好球效果最差的捕手 Wilson Contreras,造成球隊的扣分也只有 17.8 分,兩者間的差距只剩下 33.5 分。(小熊有試圖教導 Contreras 偷好球的技術,但成效有限)

上面數據透露的訊息是,近年來,大聯盟各球隊逐漸把偷好球的技術視為捕手應該具備的能力,在找尋適任的捕手人選時,會盡量選擇接捕能力不錯的捕手,而在培養自家農場的捕手時,也會特別重視這項技術。捕手自己在訓練上,為了因應各球隊對捕手新的要求標準,也必須努力儘早把偷好球的技術掌握好,否則會找不到工作。

因此,當代捕手比起 20、30 年前的捕手所需要注意的事情、所需要花心思的訓練項目,變得更多、更雜,使他們更難花時間顧及打擊能力的養成與維持,導致大聯盟捕手整體的進攻火力明顯退步,在去年掉到一個低點,打擊三圍僅 .232/.304/.372(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這樣的水準跟聯盟平均比較,是過去 10 年來最低者。

大聯盟各隊愈來愈重視捕手防守和偷好球能力的結果,除了像以前如 Mike Piazza 這樣的大砲型捕手幾乎絕跡,還有就是捕手的型態跟樣貌愈來愈一致(打低守高),而且捕手平均的偷好球能力跟 10 年前相較拉升不少,不可能再出現像以前海盜隊捕手 Ryan Doumit 因偷好球而讓球隊損失超過 50 分的超極端案例。

過去,我們會覺得像 Tyler Flowers 這樣明顯守優於攻的捕手並沒有那麼有價值,職業生涯不會走得太長,但在當代棒球的脈絡底下,Flowers 卻能成為球隊重視的資產、主力捕手之一,靠著守備和偷好球的能力延長生涯,全拜大聯盟近 10 年日漸重視偷好球技術所賜。

Arthur 也預測,下一個棒球界會努力破解的捕手技術,是配球以及跟投手搭配的能力,因為棒球界到現在還是搞不清楚、沒辦法量化這些能力。能找到配球跟投手搭配能力優質的捕手,就能替球隊創造新的戰力優勢。不過 Arthur 也坦言,一旦球隊找到量化配球與搭配能力的方法,該數據的發展勢必也會跟偷好球的數據一樣,從一開始好壞差距極大,到各隊開始學習彼此網羅該數據表現較好的捕手,最後數據呈現愈來愈趨於一致。(Jeff Mathis 就是配球跟搭配能力的翹楚)

或許我們現在會覺得捕手配球跟搭配技術根本沒辦法量化,但早前的棒球人應該也從來沒有想過捕手「偷好球」的技術,竟然也有被量化、被系統分析的一天,所以千萬不能低估未來棒球數據學的發展和可能性。究竟能量化捕手配球跟搭配技術的那天會不會到來,或是說,何時到來,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