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小百科】再見安打的起源(The Origin of "Walkoff" HIts)
19世紀中葉,棒球比賽9局長度訂定下來後的初期,每場比賽是真的都要打好打滿。就算後攻球隊在比賽打完9局上半後保持領先,9局下半他們還是要繼續打。對於早期棒球員來說,他們不會覺得比賽應該在那時提早結束,說打9局,就是要把9局下也打完,不管跟比賽結果是否有關。畢竟在當時,棒球比賽的舉行像是一場慶典,而非激烈的競爭,因此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後攻球隊提前獲勝或贏得再見勝利,比賽沒有完全打完或輸家直接從場上走回休息區,都是違反運動家精神的事情。
如此進行比賽的方式,直到1870年代棒球比賽競爭性變得愈來愈高、許多棒球業餘年代傳統都被摒棄的時期,仍然被保留著。1874年球季開始前,有人提案領先的後攻球隊在9局下半不需再進攻,比賽可提前結束,但該提案遭遇到很大的反彈聲浪,最後被投票否決。
在當時,領先的後攻球隊在9局下也不會隨便打打、虛應故事,通常會很認真地繼續進攻,想辦法多增加領先的分數。
1879年8月22日、23日,密西根州舉辦一個棒球盃賽,在該盃賽一場決定性的比賽中,先攻球隊在9局上打完後,以5比4領先,9局下,後攻球隊敲出一支帶有2分打點的再見安打,贏得比賽。按照當時的規則,後攻球隊取得領先後,應該還是要把剩餘的比賽打完,打滿9局之後比賽才算結束,但當時先攻的球隊實在太沮喪了,選擇直接退場,裁判因此宣布先攻球隊放棄比賽,後攻球隊獲勝。後來報紙的報導就批評先攻球隊沒有運動家精神。除此之外,當時該先攻球隊選擇直接離場的行為,也造就了後來「再見安打」(walk off)的名稱(walk off在英文裡也有步離場地的意思)。
由於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使得原本是希望大家保有運動家精神的規則與傳統,變成製造許多「違反運動家精神」、「不尊重比賽」的溫床。因此,1879年球季結束之後,美國球界總算更改規則,明定「如果第9局有一邊已確定贏得比賽,另一方無逆轉可能,則比賽可提前在9局全部完成前宣告結束」。
大聯盟史上第一場在9局全部打完前,就宣布結束的再見比賽,發生在1880年國家聯盟的開幕日。當年,客隊仍主要扮演後攻隊伍,所以史上第一場再見比賽的贏家其實是客隊。那是一場在辛辛那提舉辦的比賽,來自芝加哥的隊伍在9局下吹響反攻號角,最終以4比3擊敗主隊,以再見勝利之姿,打敗辛辛那提的球隊。《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ne)在當天的報導中寫著:「這是一場直到最後一刻才決定勝負的比賽!」
(撰文:李秉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