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6年名人堂近在咫尺 Mussina值得入選的理由
2008 年球季結束後退休的 Mussina,今年已經邁入名人堂候選第 6 年。前 5 年,他的得票率逐年攀升,從第 1 年(2014 年)僅有 20.3%,一路爬升到去年的 63.5%。
Mussina 逐年的名人堂票選得票率
2014:20.3%
2015:24.6%
2016:43%
2017:51.8%
2018:63.5%
由此可見,儘管 Mussina 剛獲得候選資格時,大多數的記者並不認同他的生涯成就具有名人堂水準,但隨著時間遞進,支持 Mussina 進入名人堂的呼聲可說是越來愈高。然而,若仔細探究 Mussina 的生涯數據、功勳,會發現客觀而論,他值得更早進入名人堂。
雖然 Mussina 沒有拿到 300 勝,也沒拿過賽揚獎,更沒當過美聯三振王、防禦率王,但若考慮到 Mussina 職業生涯全處在禁藥年代正值高峰期的美聯東區,而且投球賽季跟 Pedro Martinez、Roger Clemens、Roy Halladay、Curt Schilling 等超強名人堂等級投手重疊,就能了解為何 Mussina 的帳面成績跟明星鋒芒,貌似未達大家對名人堂球員設下的高標準。
Mussina 18 年生涯所處的美聯東區,是一個球場大多有利於打者,而且競爭強度極高的環境。在這麼不友善的時空背景下,即便 Mussina 的球威並非特別驚人(速球均速大概落在 93 英里)、三振能力未達頂尖,他卻依然憑藉聰明的頭腦、多樣的球路搭配(最多達 6 種球路)、出色的控球穩定性和耐操的體力,繳出 3562.2 局投球、270 勝、防禦率 3.68、ERA+達 123(代表其自責分率優於聯盟平均達23%)、2813 次三振和高達 82.9 的綜合評價指數 WAR 值。
Mussina 生涯 5 度入選明星賽、曾在 8 個不同賽季獲得賽揚獎選票、6 度單季三振數名列美聯前 5 名,另外有 7 次單季防禦率名列美聯前 5 名。他所累積的 82.9 WAR 值,比名人堂先發投手平均的 73.9 高出不少,而且根據名人堂票選分析專家 Jay Jaffe 所開發的數據系統 JAWS*,Mussina 的數值也能達到 63.8,比名人堂先發投手平均的 62.1 JAWS 還要高。
至於季後賽表現,雖然 Mussina 參與 8 個季後賽都沒拿到冠軍,但他生涯在季後賽的自責分率 3.42,比他在例行賽的防禦率還要低。
經過多年等待,生涯貢獻值足以跟 Nolan Ryan 和 Tom Glavine 等 300 勝級投手相提並論的 Mussina,終於有機會叩關 75% 的得票門檻。雖然不一定能在今年就叩關成功,但幾乎可以篤定的是,Mussina 能在用完 10 年的候選年限前,就入選棒球名人聖殿。
(撰文:李秉昇)
*註:JAWS 是棒球名人堂專家 Jay Jaffe 於 2004 年開發出的數據系統,用來客觀衡量一名球員的價值是否達到同守位名人堂球員的水準。JAWS 的算法很簡單:把某球員生涯最巔峰 7 季的平均綜合貢獻指數 WAR 值(Wins Above Replacement,以進階數據為基底,試圖計算球員場上貢獻價值的數據,代表比替補級球員多幫球隊拿下幾勝),加上他生涯的 WAR 值總和,並再做一次平均,就可得出該球員的 JAWS。
一般來說,如果某位名人堂候選人的 JAWS,不及同守位名人堂球員的平均 JAWS,就代表該球員的價值沒達到已入選球員的平均價值,但這也並不表示該球員就一定不會入選(也有不少球員在 JAWS 不達守位平均的情況下入選),最終結果仍端看投票人的共同抉擇。
原文刊登於 FOX 體育台官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