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捕難度增+受傷風險高 強打捕手瀕臨絕種?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覺得,大聯盟2018賽季的「捕手」打擊表現,好像不是很理想?如果有的話,數據能佐證各位的感受正確無誤。今年大聯盟捕手整體的加權上壘指數wOBA(針對長打進行加權運算的進階上壘率,今年聯盟平均為.315)僅.296,寫下1919年以來的第四低紀錄。過去100年來,只有1968、1967和1965這三個賽季,捕手平均的wOBA低於.296,而且那三年還都是大聯盟歷史上對打者最不利的年代(1968年球季後,聯盟決定降低投手丘高度,緩解極端的投高打低問題),可見今年大聯盟捕手群的進攻火力算是史詩級地低迷。

你也可以直接把今年大聯盟捕手全體,想成白襪隊打擊能力不佳的內野工具人桑契斯(Yolmer Sanchez),因為2018年大聯盟捕手平均的打擊三圍.233/.304/.374(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幾乎跟桑契斯差勁的打擊三圍.242/.306/.372一模一樣。而桑契斯的進攻指數.678,在今年所有符合競爭打擊王打數資格的140位打者中(至少累積502打席),排第128名,無疑是吊車尾的成績,不難看出捕手平均的打擊發揮亦相當糟糕。

今年捕手整體打擊數據的顯著下滑,加上上個世代的強打捕手馬丁尼茲(Victor Martinez)和茂爾(Joe Mauer),一個已確定高掛球鞋,另一個也正考慮退休,不禁令人緬懷起大約20、30年前聯盟裡存有不少頂級強打捕手的榮景,那時的一代名捕包括皮亞薩(Mike Piazza)、羅德里奎茲(Ivan Rodriguez)、羅培茲(Javy Lopez)、泰多頓(Mickey Tettleton)、史丹利(Mike Stanley)和諾克斯(Matt Nokes)等人。

攤開2018年的捕手個人數據,你實在很難找到能與當年豪打捕手華麗打擊成績匹配的數字。今年大聯盟68位累積至少100打席的捕手中,只有17人的火力水準達到聯盟平均以上,而打擊表現最好的拉莫斯(Wilson Ramos),進攻指數也不過.845。就一般水準觀之,.845固然已十分優質(.728),但放眼全聯盟的強打者群,絕稱不上頂尖。除此之外,那68位捕手裡,進攻指數排在前10名的球員,有很多可能都是大家所不熟悉的名字。

所以為什麼今年捕手的打擊成績會衰退得如此嚴重呢?最大的主因可能是捕手的接捕工作在近幾年變得愈來愈困難。

由於近年來各隊使用的投手數量愈來愈多、後援投手登板次數增加,同時投手的直球均速不斷上升,變化球種的多樣性和犀利程度亦愈來愈高,捕手的接捕工作明顯愈加繁重。30年前,一個捕手一場比賽可能只要接捕一到三名投手,這些投手的最快球速大概只有90英里出頭,變化球種也差不多兩三種,鮮少超過三種,而比賽平均時間大約只有兩個半小時;來到2018年的當代棒球,一個捕手一場比賽可能要接捕五到六名不同的投手,這些投手都有把直球球速催破95英里的能耐,變化球路加一加可能有四、五種以上,暗號因此變得複雜,而且每場比賽幾乎都要打三到三個半小時,甚至更久。

比起過去,現在捕手在單一比賽裡面要配合的投手變得更多、要記得暗號變得更多、要接得局數跟球數變得更多,而且他們看到的來球速度平均都快了約五英里(2002年大聯盟首度有系統記錄球速資料時,投手直球均速為89英里,可以合理推測30年前投手的直球均速更低。今年則為92.8英里)。

李秉昇製表

此外,現今許多投手的變化球,無論球威跟變化銳利度都更勝早期投手,因此當他們想刻意投出挖地瓜變化球釣打者,或是因控球不佳不小心讓變化球太早落地時,都會給捕手很大的難題,大大提高捕手的接捕難度和負擔。舉凡金布洛爾(Craig Kimbrel)、巴坦希斯(Dellin Betances)的彈指曲球, 李察茲(Garrett Richards)的滑球,或是賈德利(Zack Godley)和麥卡勒斯(Lance McCullers Jr.)的大曲球,都是出了名的高暴投率、高捕逸率球路。這也難怪,大聯盟過去30年來,暴投和捕逸總數最高的六個球季,就是最近六年,而這六年間捕手吃得苦頭有多少,可想而知。

接捕工作難度提升,使得球隊在挑選、培養捕手人才時,更重視他們的防守功夫,至於打得好不好,則成其次。同一時間,進階數據的快速發展以及投手使用人數大增的趨勢,亦使各隊了解到,捕手偷好球(framing)、確實接捕、擋球、配球、引導投手、取得投手信任的能力,遠比他的打擊能力重要。

由此不難想像為何近年來以打擊強悍為主的捕手愈來愈少,倒是以防守見長的守備組捕手愈來愈多,比如馬多納度(Martin Maldonado)、賀吉斯(Austin Hedges)、瓦茲奎茲(Christian Vazquez)、邦哈特(Tucker Barnhart)、皮納(Manny Pina)等捕手,都是靠傑出的防守技術在大聯盟討飯吃的主戰捕手。

除此之外,擔任捕手長期蹲捕對身體產生的耗損以及受傷風險,都比鎮守其他守位來得高,是以許多捕手的職業生涯都比較短,或是在30歲之後減少出賽數、逐漸轉移守位。過去10年來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過於巨人隊捕手波西(Buster Posey),他在2011年5月因為一次本壘衝撞導致腓骨骨折、腳踝韌帶撕裂,當年剩餘賽季全部報銷;而茂爾則是在30歲之後轉任全職一壘手,完全不再蹲捕。能像紅雀看板球星莫里納(Yadier Molina)那樣,超過35歲還能單季蹲捕超過120場並且繼續繳出不錯打擊成績的捕手,真的只是鳳毛麟角。

這也讓許多球隊在考量是否該讓一名年輕強打捕手繼續蹲捕時,心生疑慮。很多球隊乾脆直接在打擊潛力較大的新秀捕手剛轉職業時或進小聯盟不久,就將他們改造為其他守位的野手,像是國民的哈波(Bryce Harper)、小熊的史瓦柏(Kyle Schwarber)、教士的麥爾斯(Wil Myers)皆是如此。當今球壇也幾乎沒有球隊願意以捕手作為積極培養的主戰看板球星,波西是目前最後一個被大聯盟球隊視為建隊核心的捕手,而他大聯盟的初登場日也已經是將近10年前的事了。

在職業運動「休息科學」愈趨發達且受到重視的今日,過去年均蹲捕近140場的超級明星捕手已不復存在。當今球隊在調配捕手的工作量上非常審慎小心,也會依據捕手的強項和能力去對應不同投手的習性,安排長期合作的特定投捕組合,這些因素都會使捕手的出賽場次下降。而像皮亞薩和羅培茲這種在90年代具有單季40轟實力的強打捕手,若穿越來到今日的美國職棒,球隊為了讓他們能天天上場、保持長期的健康,盡可能放大他們強打砲火的效益,可能早早就禁止他們繼續蹲捕、將他們改造成一壘手了。

另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培養出能打的捕手」這件事本身,也變得更加困難。一般來說,捕手的養成難度跟時間,本來就會比其他守位的野手更高更長,而若要養出擅於打擊且防守不至於差到要考慮換守位的捕手,則又是難上加難。

調出2011和2013年大聯盟官網選出的當季10大捕手新秀名單,會發現這些捕手到現在真正在大聯盟打出過優質打擊數據的,只有羅沙里歐(Wilin Rosario)、梅索拉柯(Devin Mesoraco)、諾里斯(Derek Norris)、達諾德(Travis d’Arnaud)、葛蘭多(Yasmani Grandal)和G. 桑契斯(Gary Sanchez)等六人,而這六人當中除了葛蘭多,其他人的出賽頻率跟打擊成績都相當不穩定,而且羅沙里歐跟諾里斯兩人今年都沒有在大聯盟留下出賽紀錄。


李秉昇製表

從過去六、七年間,大聯盟頂級捕手新秀的後續發展,就可以明顯看出培養強打捕手的高難度。嚴格來說,若撇除守備不談,過去五年大聯盟唯一一位能單季揮出30支全壘打、打擊能力稱得上是超級明星的捕手,就只有洋基隊的G. 桑契斯。

綜合上述所論,守備能力不差且打擊實力備受肯定的捕手,是現在大聯盟球員市場上的超級稀有財,馬林魚隊當家捕手瑞爾穆托的交易價值因此水漲船高(瑞爾穆托今年的進攻指數達.825),而成為自由球員的拉莫斯也可望獲得條件不錯的新合約。至於充滿爭議的葛蘭多,雖然他在今年季後賽無論攻守都令人搖頭,尤其是接捕瑕疵百出,但若放大格局檢視他的賽季整體成績與近年表現,他還是一名在目前球界難尋的優質捕手,莫怪道奇還是願意在他即將成為自由球員的時刻,奉上價值1790萬美金的合格報價(Qualifying Offer)。

如果你問筆者捕手今年整體低迷的打擊狀況,會不會延續到明年、明年的數據會不會更慘,筆者也很難百分之百斷定,畢竟這中間摻雜的因素不只是上面所提到的而已。

2014、2015年,大聯盟游擊手整體的打擊數據也創下自1992年的最低點。當時許多游擊手名將邁入生涯末期或打擊成績衰退,比如基特(Derek Jeter)、羅林斯(Jimmy Rollins)、雷耶斯(Jose Reyes)等,而新生代強打游擊手像克萊亞(Carlos Correa)、席格(Corey Seager)、波賈茲(Xander Bogaerts)等人亦才剛發跡不久,所以出現新舊世代交替空窗、有點青黃不接的情況,導致2014、2015年游擊手整體打擊水準不佳。等到林多(Francisco Lindor)、克萊亞、席格、波賈茲等人站穩大聯盟且打出佳績後,近兩年大聯盟游擊手反而成為進攻火力最兇猛的一群人之一。

近幾年的大聯盟捕手,有可能也是面臨類似2014、2015年游擊手的窘境:上個世代的強打捕手們,像波西、馬丁(Russell Martin)、威特斯(Matt Wieters)、麥肯(Brian McCann)等人,這兩年的出賽數和表現都明顯下滑,加上今年新生代優異捕手如G. 桑契斯、康崔拉斯(Willson Contreras)和巴恩斯(Austin Barnes)等又都不約而同陷入大低潮,才導致了本賽季捕手打擊數據如此慘烈的情形。所以不排除明年如果G. 桑契斯、康崔拉斯、巴恩斯等人觸底反彈,打擊手感回溫,大聯盟捕手的整體進攻數據再修正回到比較正常的水準。

比較能確定的是,大聯盟對於捕手養成和使用的大方向趨勢:重守輕打、強調輪休的重要性等,應該還會延續下去。總的看來,或許可以預期出眾的強打捕手未來會愈來愈罕見,但2018年捕手整體打擊成績下探接近百年來最低標,很有可能只是一時的。

原文刊登於 UDN 聯合新聞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