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兩年世界大賽都失足 道奇問題出在哪?

洛杉磯道奇連續兩年在世界大賽失足,不僅綿延30年的冠軍荒未獲紓解(上次奪冠是1988年),這也已經是他們隊史「第三度」連兩年在秋季經典對決敗陣下來,大聯盟自1903年起舉辦美聯和國聯的世界大賽以來,只有道奇和巨人曾經歷如此難堪的遭遇。道奇前兩次連續於世界大賽失利,分別發生在1977、1978年以及1952、1953年,那四年他們全都輸給洋基。

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道奇連兩年在世界大賽輸球的經驗,比其他絕大多數的球隊都還要豐富,而去年和今年的這一次,在現代多媒體管道的放送和放大效果之下,又顯得更令人心碎。當然,檢討和批評的聲浪也隨之而起,對於狂熱的道奇球迷來說,自己心愛的球隊明明萬事俱備,要資源有資源、要明星有明星、要深度有深度、要農場有農場,卻還是連兩季看著對手在道奇球場歡慶奪冠,實在是情何以堪、難以接受。

不過若真要理性檢討起來,會發現很難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解答。長期觀察棒球的朋友都知道,棒球的不可預測性是出了名的,就算你找齊了大量的數據資料、做足了嚴謹的分析預測、設計出看似完善的作戰計劃,而且有九成的球員都按照賽前規劃的發揮,但只要有一、兩名球員表現忽然失常、沒能投出心裡預想的變化球角度、傳球不小心傳偏、沒能依據指令把球打進場內,整個賽局都會出現翻雲覆雨的大轉變。畢竟在場上比賽的是球員,球員到頭來都是凡人,即便球技再怎麼頂尖、訓練再怎麼紮實,都還是有很可能犯錯,或該表現的時候拿不出該有的實力。

棒球比賽,幾乎沒有辦法照任何一套預先寫好的劇本去走。

有不少人認為總教練羅伯茲(Dave Roberts)是道奇連兩年於世界大賽失利的罪魁禍首,因為他有多次調度引發爭議,比如重用老將麥德森(Ryan Madson)卻見他屢遭重擊、世界大賽第三戰換下當時投6.1局只被打一支安打的希爾(Rich Hill)、未能在更換投手時預見紅襪換代打的反制、打線安排未達效益極大化等等。筆者以為,或許羅伯茲確實要為球隊的失敗承擔一些責任,但要把絕大多數的責任都推到他身上,並不合理。

首先要知道的是,羅伯茲的調度決策不全然來自他的自主判斷,有很多決定其實出自數據部門和管理階層所下的指導棋。從2014年弗里曼(Andrew Friedman,原為光芒隊總管)入主道奇的棒球事務部門後,道奇就迅速蛻變成以數據分析、科學經營為主要導向的球隊,近年甚至可說是聯盟裡走數據派最極端的球隊之一,弗里曼的左右手薩伊迪(Farhan Zaidi,球隊總管)和伯恩斯(Josh Byrnes,棒球事務資深副總裁),也都是擅長資料分析的人才。當初道奇會選擇雇用羅伯茲,就是看重他溝通能力出眾、願意全盤採納數據部門建議的特質,因此不論是在例行賽還是季後賽,羅伯茲的角色更像是管理階層和球員之間的傳訊中間人,而非擁有絕對自主權的掌舵手。

所以當我們在質疑羅伯茲的決策時,其實也是在檢視道奇管理團隊這套幾乎全然信奉數據導向的操作方式。以理性角度觀之,照著大樣本數據分析的結果,做機率上來講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材、用人安排和調度,是相當合理也應該要做到的。不過太死守數字告訴我們的原則,無法揉合「人」的彈性因素在其中,或許會造成反效果。

舉例來講,紅襪本次季後賽在投手使用上,以大量運用先發投手彌補牛棚深度不足的缺陷,收到極佳的成效,雖然不符合理性上應該要給投手足夠休息時間的原則,但在比賽重要性較高的短期賽事,選手求勝意志的高漲,與腎上腺素飆升所帶來的更大潛能發揮,突破科學分析原則的限制,確實是有可能創造意想不到的絕佳結果(當然亦有失敗風險,只是今年的結果對紅襪是正面的)。

反觀道奇,在投手調度上遵守休息天數與用球數的限制,整個季後賽鮮少使用實力較強的先發投手來支援牛棚,世界大賽第四戰也因為前一戰用球數超過自訂門檻的關係,而無法派出球威和壓制力都比較好的拜耶茲(Pedro Baez)和烏力亞斯(Julio Urias)上場救援,顯然比紅襪綁手綁腳一些。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代表紅襪的做法和調度就絕對比較好,而道奇的做法和調度就絕對比較差,因為不管將人性跟數據揉合地再怎麼完美(紅襪),還是有多麼信奉數據(道奇),兩種決策機制都還是有出錯的機會,只是今年世界大賽的結果,剛好傾向紅襪那一邊。試想,假如紅襪在這次季後賽徹底打破先發投手使用原則的作法,發揮不如預期,普萊斯(David Price)或伊瓦迪(Nathan Eovaldi)因疲勞導致表現不佳、甚或受傷,致使球隊輸球、遭到淘汰,今天受到嚴重質疑的人就不會是羅伯茲,而是紅襪總教練寇拉(Alex Cora)了。

筆者要強調的是,就紅襪跟道奇這兩支數據分析團隊和教練團運作都相當成熟的隊伍而言,他們的陣容安排、場上調度,都一定有其道理以及大量經驗和專業資料的背書,只是兩隊相信的理念不同,故無絕對的對錯可言。

就算有人能運用公開的數據資料,指出道奇調兵遣將的瑕疵,但這也忽略了現在球團內部掌握的非公開數據資訊以及分析運算工具,遠勝過公開領域範疇的事實。跟15年前不同,當今球團對數據資訊、預測工具的理解、開發和運用,都超過了外界最大能力所及,而這種資訊不對稱愈來愈明顯的趨勢,也是近年我們愈來愈難以摸透球團部分操作手法的主因。因此,如果要把道奇敗陣的責任推給羅伯茲和他們的經營管理團隊,既沒說服力,也不全然公道。

若仔細對近兩年道奇在世界大賽輸球的結局抽絲剝繭,會發現事實上很多導致他們系列賽勝率急轉直下的轉捩點,都發生在終結者簡森(Kenley Jansen)身上:

•2017年世界大賽第二戰,系列賽一勝零敗的道奇,在八局上三比一領先、二壘有人時派出簡森救火,結果他被打了追平比數的安打。下一個半局,簡森再被岡薩雷茲(Marwin Gonzalez)轟出追平比數的陽春砲。太空人最終以七比六贏得該場比賽,道奇錯過在系列賽取得主場二連勝的良機。

•2017年世界大賽第五戰,獲勝的一方能取得系列賽聽牌優勢,簡森在九局下半雙方12比12平手時登板,被打了一支二壘安打沒有失分,但還是在10局下因為投出觸身球、保送,並且被布萊格曼(Alex Bregman)打出致勝安打,而讓球隊輸掉比賽。

•今年世界大賽第三戰,簡森被安排在八局上上場,試圖守住一比零的領先,但他被布萊德利(Jackie Bradley Jr.)重砲狙擊、揮出追平陽春砲。雖然道奇最終還是贏了那場比賽,但簡森當時沒能守住領先的結果,是讓道奇多燒了九局的牛棚,並進一步造成他們在第四、第五戰牛棚戰力吃緊、可用之兵捉襟見肘的一連串骨牌效應。

•今年世界大賽第四戰,簡森在道奇四比三領先時上場救援,但他被皮爾斯(Steve Pearce)擊出追平陽春砲,再次苦吞救援失敗,而後來紅襪也以九比六逆轉獲勝。

總結簡森過去兩個世界大賽出賽九次,其中有四次他都丟掉追平分或超前分,合計12.2局掉五分。道奇近兩年在世界大賽的命運,幾乎就是由簡森的表現決定了。你能說這是總教練羅伯茲不斷在最關鍵時刻派出簡森的決策錯誤嗎?恐怕很難,因為簡森毫無疑問是道奇近六年來最頂級的後援投手,就算他本季例行賽狀況有所下滑,今年季後賽前兩輪他的投球內容也還是回歸強勢。事實上,簡森在近兩年季後賽的分區系列賽和聯盟冠軍賽,總共13次上場,他一分自責分都沒有掉,不管怎麼看,簡森絕對都是總教練在世界大賽高張力時刻派上場救援的不二人選。

除了簡森,道奇例行賽火力豐沛的打線在今年世界大賽只繳出.180/.249/.302的淒慘打擊三圍(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也是種下他們敗果的緣由。在發揮如此貧弱的打擊水準下,無論球團做好多充足的準備、延攬素質多好的球員、總教練做什麼樣的調度,都難逃輸球的命運。總結來說,季後賽的勝負還是很大程度取決於球員短期間的臨場表現,道奇團隊上下這幾年都已經盡了他們的全力,在場外和場內都做出最盡善盡美的決策,假如一定要找到一個落敗的怪罪對象,那或許只能怪每一年的世界大賽就只能有一個贏家吧。

回過頭來,如果我們跳脫道奇近兩年都在世界大賽失利的最終結果,把視野拉大到過去六年他們在例行賽和季後賽的整體表現,不難看出道奇本質上還是一支很成功的球團。過去六年,他們年年奪下分區冠軍,成為史上僅僅第三支達成此成就的隊伍,而且這六年間,他們兩次拿下國聯冠軍、四次闖進國聯冠軍賽,這樣豐碩的成果跟其他大多數球隊相較、甚至跟財力相當的球隊相比,皆相當了不起。

今年他們克服了季初主戰游擊手席格(Corey Seager)因傷整季報銷的噩耗、主力打者透納(Justin Turner)因傷缺陣半個賽季的窘境、5月初一度落後分區第一達九場勝差的低潮,以及球員關鍵時刻屢屢發揮不力等種種困難,仍能在季末翻盤挺進季後賽、甚至再闖世界大賽,也非常值得欽佩。

是以筆者不覺得道奇這幾年屢闖季後賽卻始終未嚐冠軍果實的結果是一種失敗。他們的故事就跟所有人都會在人生道路中遇到的百般無奈一樣:有時候你把事情都做對了、該準備的也都準備了,但結果卻還是不如意。這不是失敗,這都只是一種過程。

原文刊登於 UDN 聯合新聞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