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大聯盟想提高賽事娛樂性 活化「速度戰」是重要解方

秉筆直書,直抒胸臆。在這裡我會分享個人對大聯盟時事議題的觀點和想法。

上個禮拜,大聯盟發出聲明,宣布今年會在小聯盟實驗許多新設施和規則,其中一項或許大部分人不會留下太多印象:投手盯跑者的空間將受限制。這個實驗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跑者盜壘的阻力,讓他們更願意盜壘,而大聯盟也說,未來傾向限制投手每打席只能解開投球準備動作 1 次、做 1 次牽制,日後會再依據今年小聯盟的實驗結果做評估。

目前,大聯盟對於投手的牽制次數並沒有限制,理論上投手可以一直嘗試牽制壘上的跑者;當然,由於手臂丟擲動作的負荷量有限度、加上牽制有一定的暴傳風險,因此並不會有投手真的瘋狂牽制直到跑者累了或乾脆站定在壘包上。

然而,因為現行規則的關係,我們偶爾仍會看到投手在一個打席裡牽制一壘跑者超過 4、5 次的情況。雖然投手每一次的牽制動作可能會有所變化,跑者沒錯回壘的姿態也會有所不同,但就觀賞性而言,沒有成功的牽制嘗試不太吸引人。筆者自己就不太喜歡過多的牽制嘗試,相信大多數的棒球迷,也不太想看投手一次又一次地把球傳往一壘。

以下是 1986 年辛辛那提紅人投手 Chris Welsh,面對聖路易紅雀一壘上的快腿 Vince Coleman,做出 17 次牽制嘗試的畫面:

這段已經被剪成「精華」的影片,都還要進行加速處理才不會看起來太冗長,更何況原本沒有經過加速和修剪的原始片段長度,相信應該沒什麼人有耐心看完。有些人或許會認為,這種投手跟跑者之間的周旋和對峙,也是值得球迷欣賞的棒球技藝,但我相信對非死忠球迷的一般大眾來說,他們更想看的是投手投球、打者把球打進場內,或是跑者不必經過被牽制 17 次的磨難後,就能夠發動盜壘。

從競技面來看,牽制確實有嚇阻跑者的效果,也是投手對跑者傳達「嘿,我可是有在注意你」的方式。對投手來說,這是他們抑制對手發動速度戰的利器,尤其是左投,更是如此。跑者也會因為投手隨時都有可能牽制,而有所顧忌,不敢太躁進。

但當連續牽制嘗試次數過多時,不只攻方觀眾會覺得不耐,有時就連守方觀眾也會覺得有點太拖。換言之,牽制本身就不是觀賞性太強的環節,當被過度濫用時,甚至會傷害球賽娛樂性和可看性。

反之,牽制動作所想抑制的速度戰,觀賞性和娛樂性就非常高,而這也是為什麼,大聯盟辦公室的競技組會想朝「限制投手盯跑者的空間、限縮投手牽制次數」去做改變的主因。

其實筆者一開始看到這個規則實驗時,並沒有太多想法。可能因為現在大聯盟的盜壘和牽制成功次數本來就愈來愈少,所以這幾年我對盜壘和牽制的關注沒那麼大,也就沒有太大的反應。以下是大聯盟過去 30 年逐年的盜壘成功和牽制成功次數變化:

可以看到,大方向的趨勢是向下的。從 90 年代末期,進階數據開始滲透大聯盟之後,盜壘頻率就變得愈來愈少,甚至成為部分比較激進數據派人士的眼中釘,因為許多盜壘成功率不夠高的跑者,從數據的角度來看是在傷害球隊贏球的機率。

大聯盟各隊開始淘汰不必要的盜壘嘗試(根據數據研究,不同情況下,「對球隊有益」的最低盜壘成功率不同,但以盜二壘來說,這數字大概落在 70% 到 75% 之間,低於這個盜壘成功率的跑者盜二壘,就會對球隊得分機率造成負面效果),所以跑者們不再像 80 年代的盜壘高峰期那麼愛跑。而跑者跑壘的積極度減低,或許也連帶使投手牽制成功次數下降。

不過最近 Fernando Tatis 這個在春訓的超積極跑壘,又喚起我對速度戰的興趣和關注。仔細想想近年來大聯盟速度戰減少的趨勢,還有大聯盟想要做的抑制牽制實驗,筆者才更加意識到,速度戰對於棒球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而言,實在非常重要。

壘包間的速度戰,一直以來都是棒球非常吸睛的元素,每當跑者在壘包間移動時,大部分觀眾的眼球都會鎖定在移動的跑者和在空中飛行的傳球。跟跑壘速度有關的賽事精華,通常也比較容易獲得較多人的關注。近年來盜壘次數和跑壘事件的減少,使「速度」在棒球的重要性降低,也讓一些老球迷開始懷念起 80 年代充滿「速度」的棒球。

這一次大聯盟發出的規則實驗聲明中,被列入參與競技規則討論的專業人士,包括前邁阿密馬林魚總管 Michael Hill、退役大聯盟球員 Raul Ibanez、前芝加哥小熊棒球事務總裁 Theo Epstein。這 3 人都被球界視為頭腦聰明、洞察力深刻的棒球界人才,所以他們提出的規則實驗,絕對不是很沒有根據的亂試,或是不經思考的爛點子。

大聯盟的終極目的,是希望在當今愈來愈多娛樂選項和形式的今日,為職業棒球產業殺出一條血路,一方面減少流失的球迷,另一方面也想要開拓新的球迷群。若要達到此目標,提高賽事(也就是大聯盟的主要產品)的娛樂性和觀賞性,是最大關鍵。

當然,他們在朝這目標努力的同時,也希望能兼顧棒球賽事的本質和核心精神,所以不會做出太大幅度的變動。並且,為了顧及長年球迷的感受,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因此才會先從獨立聯盟、小聯盟起做實驗,目的是等收集到足夠的數據佐證之後,再於大聯盟做調整。

然而,過去 5、6 年來,大聯盟在規章制度上的一些想法和作為,不太受人信任。大聯盟主席 Rob Manfred 曾在 4 年前說過,他們內部進行的球迷調查指出,球迷喜歡看的是「三振」和「全壘打」,引發包含筆者在內的許多球迷和專家譁然。Rob Manfred 從 2015 年上任後,就一直想藉由規則的改變和制度的修正,來增加大聯盟比賽的節奏、縮減比賽時間,卻又說他們自己內部的球迷調查顯示,球迷喜歡會減少防守機會、跑壘事件、拖慢節奏的三振和全壘打,不免讓人有自打嘴巴之感。因此,近年來大聯盟想要做什麼規則的修改,都會先引來一陣強大的質疑聲浪,外界信任感明顯偏低。

(不是說三振和全壘打本身不好看,而是近年來大聯盟的三振和全壘打佔比增加得太快,造成賽事品質失衡。)

不過今年這一次的實驗比較不一樣,首先是現任大聯盟比賽競技相關事務的主席是今年 2 月才上任的 Michael Hill,另外大聯盟也找對於大聯盟賽事品質很有想法的資深主管 Theo Epstein 來擔任顧問,因此能感受得出大聯盟真心想做出實質改變的決心。而從目前他們提出的實驗方案來看,大聯盟仍會繼續走在「提高比賽節奏」、「增加場上守備事件」的道路上。

如果大聯盟以後真的實施「限制牽制」的新規則、投手牽制被限縮到只剩 1 次,跑者就有更大的誘因、也有更大的空間去嘗試盜壘,守備方的野手也必須花更多精神在看管跑者上,這些元素都會使壘包間的活動變得熱絡、忙碌。而投手為了珍惜只剩下 1 次的牽制嘗試機會,也就不會隨意地一直重複使用牽制、減緩比賽節奏。如此一來,從娛樂性的角度來看,比賽的精彩程度和場上事件多元性,就會提高。

當然你說投手會不會因此有所抱怨,我想一定也是會的,畢竟這剝奪了一大部分他們管控跑者的武器,至於要怎麼安撫投手,提供其他利多,這就是另一篇文章要探討的事了。

從這次大聯盟有意嘗試「限制牽制」實驗的新聞,到最近看到大聯盟春訓中由速度創造的精采畫面,使筆者更加相信,「速度戰」正是棒球日後拉抬聲勢和可看性的重要解方。

不管是 Fernando Tatis Jr. 今年春訓的超積極跑壘Juan Soto 菜鳥年時的單場 3 盜Javier Baez 靠一壘安打就從一壘奔回本壘,還是皇家隊在 2014 年的瘋狂單場 7 盜Billy Hamilton 從二壘靠高飛犧牲打直接得分,這些速度戰技的精湛展現,至今回味都仍讓人血脈賁張、看幾次都不會膩。如果這種比賽事件能夠透過規則的修改而增加,我相信長久下來,是多數觀眾所樂見的。

 

延伸閱讀

游擊上空的「高飛犧牲打」? Fernando Tatis Jr.就跑給你看!​

回顧2017賽季,你不可不知的五大「最速跑壘」

歡迎追蹤我的個人粉絲專頁,以及 IG 帳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