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大聯盟球探人數暴跌,重要性式微? 人類球探仍有科技無法取代之處

秉筆直書,直抒胸臆。在這裡我會分享個人對大聯盟時事議題的觀點和想法。

約莫 20 年前,當進階數據的概念席捲大聯盟各隊的管理辦公室時,大聯盟球探(scout)的工作地位和功能性就開始受到挑戰(電影《魔球》(Moneyball)就給出了不錯的個案描述)。近 10 年,愈來愈進步的球員追蹤科技、普及度更高的進階影像技術、生理數據蒐集工具,則不僅強化了業界挑戰球探工作的力道,甚至產生了排擠效應,造成很多球探丟了工作。

因此,最近幾年,大聯盟球探的數量不斷減少,近 1 年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和影響,情況尤其嚴重和明顯。而這也帶出了一些令大家好奇的問題:縮編球探部門、減少球探雇員人數,會對大聯盟產業和美國職業棒球產生什麼衝擊?球探職業在美國職棒的未來又會是如何?

根據美國知名棒球媒體《棒球美國》(Baseball America)的報導,2019 年球季剛開始時,大聯盟所有全職球探(包含球探部門總監、助理總監、特別助理、特派球探、業餘棒球球探、職棒球探、國際球探等)的數量,是 1909 人,平均一隊 63.6 人。這數字來到今年,只剩下 1756 人、平均一隊 58.5 人。

換句話說,在短短 2 年內,大聯盟平均每隊砍掉了 5.1 名全職球探。

當然,球探減少的現象,並不是平均分布,也就是說,其實還是有球隊的球探部門在這 2 年間人數增多,但從整體來看,大聯盟業界的球探數量是明顯下降的。

更精確一點來說,今年大聯盟有 5 支球隊的球探數量比 2019 年多,但有多達 7 支球隊在這 2 年間砍掉了至少 10 位球探職。

2019 到 2021 年,球探人數增加隊伍:

  • 海盜(增加 17 人)
  • 藍鳥(增加 5 人)
  • 太空人(增加 4 人)
  • 雙城(增加 3 人)
  • 遊騎兵(增加 3 人)

2019 到 2021 年,球探人數大幅減少隊伍:

  • 水手(減少 23 人)
  • 天使(減少 23 人)
  • 小熊(減少 20 人)
  • 巨人(減少 13 人)
  • 道奇(減少 13 人)
  • 光芒(減少 10 人)
  • 釀酒人(減少 10 人)

球探為什麼變少?

具體來講,近 2 年球探人數下降的緣由,可歸類成以下 5 點:

  1.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 2020 年大聯盟球季縮水,而且 60 場例行賽的賽季也不允許觀眾進場。疫情加上防疫措施,讓大聯盟各隊無可避免地都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非常多球隊都做出裁員、減薪、放員工無薪假的決定,而球探正是被開鍘的主要對象之一。

  2. 過去 10 年,大聯盟產業採用的科技愈來愈發達,而且進步速度飛快。Statcast 系統的出現,讓大量進階資料公開,如擊球初速、轉速、球路效益、球員跑速、防守佈陣等等,大幅增加調查球員的效率。

  3. 大聯盟轉播的專業和精細程度愈來愈高、鏡位愈來愈多,而過去轉播影像很少的小聯盟棒球,近年來也增加了不少轉播服務。這些轉變使得派人到現場觀賽的需求下降,大聯盟各隊也愈來愈喜歡採取便宜又快速的「影片調查」(video scouting)。

  4. 今年起小聯盟縮編,球隊數減少,降低各隊在職棒球探上的需求。

  5. 疫情爆發後,大聯盟官方似乎把球探視為「次等公民」。這點能體現在防疫規定的設計上,大聯盟從去年到本季,屢屢忽視球探這個環節,都沒有對球探工作的相關規範做出明確定義,令許多球探感受到,大聯盟根本不重視他們。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過去 2 年大聯盟整體球探人數少了 150 多人,但事實上,若跟 2009 年比較,現在美職業界的球探人數其實還比較多。

假如我們擴大資料考量的時間範圍,過去 22 年來,大聯盟業界的球探分類與人數變動如下:

年份

球探部門總監/

助理總監

特別助理/

特派球探

職棒球探

業餘棒球球探

國際棒球球探

總球探數

1999

72

68

122

643

71

976

2009

131

91

219

623

268

1332

2019

173

143

329

731

532

1909

2021

184

95

278

658

541

1756

*資料來源:《棒球美國》

可以看到,在《魔球》發酵的那段期間(2003 年之後),雖然球探工作開始受到挑戰跟質疑,但由於聯盟競爭環境愈來愈激烈、各隊愈來愈積極開拓國際棒球員市場,使各隊的管理組織規模都在擴編,所以整體球探人數還是在增加,特別是國際棒球球探的數量。

從 2009 到 2019 年,球探的數量整體而言還是增加的,但很明顯有一大部分的增幅都來自國際棒球球探這個類別。開拓國際球員市場,能讓各隊以不同的管道獲得有助於球隊未來發展的潛力股,不需只仰賴美國國內選秀,是很吸引人的厚植農場手段,因此也能理解各隊擴編國際球探的作為。

(今年大聯盟業界公認的頭號小聯盟大物新秀 Wander Franco(光芒農場),即光芒在國際球員市場收穫的成果。)

近 2 年數量暴跌曝警訊,產業結構性因素才是元兇

然而,即便過去 20 年來,球探整體數量算是增加,但近 2 年的數量暴跌,還是透露出了很大的警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表面的肇因,真正造成球探數量減少的關鍵,還是前面提到的,大聯盟整體產業改變的結構性因素。

舉例來說,勇士、太空人、金鶯這三支球隊,就是近年來因為大聯盟產業出現結構性變化、大幅刪減球探部門的經典案例。

太空人雖然從 2019 到 2021 年增加了 3 名球探,但要記得,其實在 2019 年之前,他們就已經大幅縮編了他們的球探部門。2019 年球季開始時,太空人全隊上下只有 3 個人,負責職棒層級的球探工作(包含球員調查和賽前對手分析)。2019 年跟 2009 年相較,太空人的球探部門人數更是少了 43 人!

太空人前總管 Jeff Luhnow,非常信奉數據分析和影像資料,自 2011 年上任後,便逐步縮編球探部門。2019 年年底,太空人 2017 年作弊事件爆發,大聯盟經調查後,處 Luhnow 禁賽 1 年。即便如今已恢復自由身,但 Luhnow 仍尚未重返棒球界。

太空人之外,勇士和金鶯(現任總管 Mike Elias 過去任職於太空人)近年也朝著幾乎完全淘汰「職棒球探」的方向邁進。

就有一些現役球探悲觀地認為,未來大聯盟各隊會持續的縮編球探部門,不只是職棒球探受到影響,業餘棒球球探、國際棒球球探,可能也會遭到開鍘(尤其是經驗豐富的老球探們,因為他們通常薪資待遇相對較高)。

近年,美國大學棒球(高層級的球隊)在影像記錄、進階追蹤數據的蒐集也愈來愈發達,這些資料會漸漸提高大聯盟球隊日後使用「數據調查」(stats scouting)、「資料調查」(data scouting)、「影像調查」大學業餘球員的可能性,不再那麼需要球探到現場。更甚者,隨著科技工具的演進和普及,這些發展的觸角也會延伸到高中棒球,屆時派球探到業餘球場做現地調查的需求,又會再減少。

當然,以現階段棒球產業發展的狀況來看,低階小聯盟、業餘學生棒球、國際棒球市場等區塊,相較於高階小聯盟跟大聯盟,資訊和數據量仍然相對匱乏,影像資料也較少,因此,大聯盟各隊還是需要部署不少球探人力,在這些方面上。(剛轉職業時不算大物的 Fernando Tatis Jr.,能在小聯盟非常低層級時,就被教士看中,教士的職棒球探功不可沒。)

可是眼見著現在的大勢所趨,未來大聯盟各隊可能會繼續把發展重點,放在擴編數據分析部門、引進更多數據資料和科技工具、發展球員生理研究等等之上,球探的重要性仍然將有所式微。

球探不會絕種

但這並不代表有一天,球探工作會完全從大聯盟消失。

筆者認為這不可能發生,也不應該發生,因為人類球探絕對有科技、數據、影像資料無法取代之處,而且人類球探跟資料數據,本來就不一定只有「二元對立」這樣的相互牴觸關係。

沒錯,球探的眼睛和記憶,沒辦法像追蹤系統那麼精確、那麼完整,也沒辦法像影像記錄忠實地呈現選手動作的原貌;但追蹤系統和攝影機難以跟球員做言語互動、情感交流,它們也無法察覺選手細微的情緒反應、背景故事,這些只有球探才做得到。

如今,球探的最大價值在於,能夠藉由第一手觀察球員的行為、肢體語言、場下與隊友教練的互動、甚至是直接與他們對談,來瞭解球員的「無形資產」(intangibles),也就是他們的個性脾氣、待人處世、抗壓能力、家庭狀況。這些無形資產在未來影響球員的程度,完全不亞於他們的跑壘極速、擊球初速、擊球仰角、滑球轉速。

球探的工作,除了觀察球員的棒球技術和能力條件,更重要的是與球員建立信任關係,從而更深入地瞭解球員的個性、為人、背景故事。

有些球員,他可能在業餘時期和小聯盟,打出絕佳的打擊成績和擊球品質數據,但上大聯盟後就是沒辦法兌現潛力。你窮盡了各種資料數據想找出原因,卻怎麼找都找不著,殊不知真正的問題可能出在該球員的「無形資產」。

有可能是他累積了過多心理壓力,患上了焦慮症、憂鬱症(以其他職業運動為例,像最近退出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女網好手大坂直美,就是如此);有可能是上大聯盟之後,他原本自我要求過高的性格,使其無法適應棒球最高殿堂,難以發揮正常實力;有可能是他不適應該支大聯盟球隊的休息室互動模式,造成被排擠的情況;抑或是他私生活遇到了一些變故或麻煩,使他那段時間在場上無法保持專注。

人類球探能真正以「人」的角度去瞭解這些球員,這是他們從以往到現在,乃至到未來,都能持續幫助到球隊的一大價值。

數據科技與人類球探,並非二元對立,而是應該相輔相成

此外,筆者也相信,「數據資料、科技工具」跟「人類球探」這兩者,本來就不一定是二元對立關係,他們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許多接受《棒球美國》訪問的球探(也有很多老球探)就表示,他們其實也都認為數據資料和科技工具很有用,願意去學習新的數據評估方法和知識,但仍然很容易就會被貼上「已經過時」的標籤,被球隊放棄;或者是說,現在有不少球隊,寧願聘僱習慣用影片解讀賽事、具備數據分析背景的低薪年輕人,來負責相同的球員調查工作,取代球探。

試想,如果一名球員背景出身、也擔任球探多年的資深球探,願意在球團協助下,接觸並學會最新的數據概念和科技工具知識,長久下來,這球探應該能養出以往很難得一見的視野和判斷能力。而這種具有綜合經驗和知識能力的人,才會是對球隊來說效益最大的資產。

畢竟,我也相信,在球場打過球、在休息室跟隊友一起奮戰過、在小聯盟奮鬥爬升過的經驗值和資歷,同樣不可取代。這些人跟成功和失敗的球員都接觸過,或許從統計的觀點來看,這些都只是小樣本的案例,可是親眼見過的例子,還是有其意義和價值,不一定只會誤導判斷。

有一名接受《棒球美國》訪問的球探就說得很有道理:

「『調查一個球路』跟『調查一名投手』是有差異的。Trackman 或 Rapsodo 等等的追蹤科技工具,它們能把『調查一個球路』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但真正在球場上幫球隊搶勝的是投手,而不是一個球路……調查投手投的球路很重要沒錯,但也必須做到的是,調查那名投手,真正從裡到外地認識瞭解他。」

因此,總結來說,我會覺得未來大聯盟各隊的球探編制勢必會持續縮減,無法避免,因為這是大時代所趨,數據、影像、科技工具只會愈來愈多、愈來愈發達,我們不能天真地以為,產業面貌會自然地回歸、球探又會變得愈來愈多。

但,球探並不會絕種。我相信大聯盟球隊終究會意識到前述提到的「人類球探的不可取代性」,進而保留一定比例的球探(這邊說的是實際跑球場的球探,而非單純做影片調查的分析師),甚至嘗試去培養出能夠兼顧球場經驗和科技新知、數據分析和性格調查的新世代球探人才(若持續對球探部門做裁員,未來在好球探的養成上,就會愈來愈困難)。

能同時抓住「科技與數據分析的優勢」與「人類球探不可取代性」的隊伍,才能在未來的棒球選材上勝出。

 

延伸閱讀

關於職棒球探的眉角大小事

肺炎疫情波及 紅雀球探、前中信鯨查理離世

意外接下統一獅球探 潘俊榮:「我評估球員最著重的就是未來性」

從球探沈鈺傑的視角來評估林子豪與張進德

沈鈺傑:「當球探後才知道,我完全不適合先發」

運動視界啪EP.16-台灣第一位大聯盟球探、「吸血鬼經紀人」Scott Boras的好幫手:「阿宏叔叔」鐘勝宏職涯解密!

『人生決勝球』催淚版:洋基女球探Kelly Rodman用生命教會我們的事

 

歡迎收聽全球首個中文的大聯盟 Podcast:《Hito 大聯盟》

歡迎追蹤我的個人粉絲專頁,以及 IG 帳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