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我其實不愛棒球!」 天使28歲火球男勇敢的退休決定——「堅持到底」並非唯一選項
秉筆直書,直抒胸臆。在這裡我會分享個人對大聯盟時事議題的觀點和想法。
洛杉磯天使隊的 28 歲後援投手 Ty Buttrey,上週在個人的 IG 帳號上發布聲明,宣布退休。
28 歲的棒球員決定退休,轉戰其他身份或領域,這件事本身並不稀奇:小聯盟每年都有許多年紀不到 30 歲、甚至不到 25 歲的球員,在轉職業打了幾年球後,因為受傷,或是發現自己未來性實在不足、職業棒球的強度實在太高,最終選擇退休。
但 Buttrey 不一樣,他沒有受什麼嚴重的傷,也已經上過大聯盟,甚至算是站穩過。以下是他在 2018 和 2019 年的數據:
年份 |
局數 |
防禦率 |
FIP |
K/9 值 |
BB/9 值 |
2018 |
16.1 |
3.31 |
1.63 |
11.0 |
2.8 |
2019 |
72.1 |
3.98 |
3.49 |
10.5 |
2.9 |
你可以說,2019 年,Buttrey 已經成為天使隊的要角,非常被倚重。
雖然他去年在受疫情影響的賽季表現不佳(26.1 局、ERA 5.81、FIP 4.94),但那畢竟是小樣本,而且其球威、球質依然算強悍,四縫線球均速可達 96.1 英里,變速球的水平和縱向位移也都遠高出聯盟平均水準;加上他才剛滿 28 歲的年紀,無論從客觀角度,還是從筆者的主觀角度,都覺得 Buttrey 應該還有很大的空間繼續在大聯盟生存、乃至投出好成績。
沒錯,Buttrey 今年春訓表現得不是特別出色,沒有擠進開季 26 人名單,被送至小聯盟,但這在一般情況下,仍不足以構成退休的理由。就算他被天使放棄、指定轉讓(DFA)好了,一定會有其他球隊認為他是潛在的可用之兵,把他撿走。
只要 Buttrey 繼續打下去,他就一定還有在大聯盟出賽的機會。一個目前沒有受傷、速球均速仍上看 96 英里、過去控球沒什麼大問題、變速球欺敵效果也相當好的 28 歲後援投手,怎麼看都還在當打之年,不應該退休的。
但,Buttrey 做出了一個其他跟他處在類似情境的人,比較不會選擇的決定。
Buttrey 在聲明中提到,他打了幾乎一輩子的棒球(24 年),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都是為了向那些小看他的人證明,他們是錯的;而在這個只為了證明「他人是錯的」的過程中,他逐漸喪失了打棒球的動力,難以再堅持下去。
他寫道:
「不幸的是,『不斷證明別人是錯的』還有『金錢』,這些東西都只是短期誘因,它們無法提供足夠的動機讓繼續我打下去,尤其是,我其實從來沒有熱愛過這個我打了 24 年的運動。」
「我並不熱愛棒球。我完全失去了打棒球的動力,因為我覺得我已經達成了我在棒球場上的目標——證明那些小看我的人是錯的。我的夢想從來不是進名人堂、進明星賽、或拿冠軍。」
對於一個打了 24 年棒球,而且已經在大聯盟累積超過 2 年年資、棒球生涯前景還不算差的人來說,我相信要寫出這些文字並不容易。老實說,我甚至有些欽佩 Buttrey 能如此誠實地道出他心底的真實感受,完整揭露自己很少展示在外的那一面。
長久以來,棒球界、乃至職業運動產業,都會強力歌頌那些「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球員和選手。我們熟悉王建民走過獨立聯盟煎熬,重返大聯盟的故事;郭泓志的「不死鳥」傳奇;Rick Ankiel 歷經投球失憶症,轉換跑道,創大聯盟生涯第二春的歷程。
這些事蹟和人物固然激勵人心,是能夠鼓勵人們鞭策自己、追求成長、堅持不懈的心靈雞湯,但相信比較難讓一般人感同身受。無論是王建民、郭泓志、Rick Ankiel,還是 2015 年曾旅台打 Lamigo 隊、近 2 年又重返大聯盟成為金鶯隊牛棚要角的瓦德茲(Cesar Valdez),他們的經歷和成就都是鳳毛麟角中的鳳毛麟角,可能是整個樣本裡的 1% 或是更少的存在。
絕大多數的一般人,都不是像王建民、郭泓志那樣的頂級運動員,也都因為各種現實的客觀條件,難以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夢想,或是沒辦法長期堅持做自己保有熱情的事情。但難道這樣就算是失敗嗎?「堅持到底」、「堅定信念」難道是人生的唯一選項?
真的不是這樣。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也有很多人,做到了事業的高峰,才發現自己這樣庸庸碌碌是賺了很多錢沒錯,但內心空蕩蕩的,好像沒有什麼動力繼續前進下去。失去繼續前行的動力,或是尋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應該是許多人共同的生命歷程。
Ty Buttrey 在明明還有機會於大聯盟奮戰的階段,卻選擇放棄棒球、沒有堅持到底,而是轉換跑道;把他擺在王建民、Ankiel、Valdez 等人的例子旁邊,看似是一種失敗、辜負了他相當優良的棒球天賦,可是人生成功與否的定義,本來就不是那麼簡單。而且 Buttrey 的案例,或許更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
沒有人說「堅持到底」是成功的唯一途徑。對於成功「堅持到底」的人來說,那只是他們選擇的人生道路和自我實現的手段。
我以為,每個人都可以有屬於自己的自我實現手段,不需由他人定義。這種自我實現的手段,可以不只一種、可以很多元、可以很「反常」。

Buttrey 沒有對外說他在離開棒球場之後的下一步是甚麼,但我相信,他離開球場的決定和發布的聲明,是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覺得最能夠符合其人生規劃和走向的抉擇。
就算他之後步入其他職涯所賺到的錢、所獲取的名聲,有很高的機率會比他打大聯盟棒球來得少;或許他日後的人生道路,在某些人眼裡比起大聯盟球員生涯,是一種降級、是一種失敗,但只要 Buttrey 認為他找到了人生真正的熱情所在、達到了他自己認定的自我實現,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畢竟,棒球對他來說,不再是他有動力去做的事情。他想要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所以選擇放棄了他投注 85.7% 的人生(28 歲中的 24 年)去精進的技藝,以及能讓他有十足經濟保障的工作。這何嘗不是一種勇氣、魄力的展現?
客觀條件的優劣不是評判人生和決策的唯一標準,只要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並且不侵犯到他人,別人又有什麼置喙的餘地?
堅持到底,很難;但有時候,要做出放棄的決定,更難。
延伸閱讀
運動視界啪EP.39-今年是亞洲投手最有機會的一年?2021年MLB新賽季十大看點解析!
【秉筆直書】對的事,做就對了:「堪薩斯皇家模式」值得大聯盟他隊學習
【秉筆直書】大聯盟想提高賽事娛樂性 活化「速度戰」是重要解方
【秉筆直書】Juan Soto被譽為新世代「打擊之神」! 國民應該用延長約把他留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