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大三振年代的超級擊球機器:好球帶內擊球率100%的Nick Madrigal
秉筆直書,直抒胸臆。在這裡我會分享個人對大聯盟時事議題的觀點和想法。
如果你是大聯盟球迷,卻還不清楚 Nick Madrigal 是誰,那我會建議你把這個名字記下來,之後有他出賽的比賽或精采表現片段釋出時,特別去注意一下。
Madrigal 已經成為現在最令我感到興奮和新鮮的大聯盟球員之一,到底他有多特別?
2018 年選秀第一輪第四順位被芝加哥白襪選中的 Madrigal,是大聯盟當今「大三振年代」裡極為獨特的存在。
登記身高僅 173 公分、體重僅 79 公斤的他,在大聯盟球場上看起來比所有人都小了一到兩號,但短小精悍的身材,或許也成為他的利器,帶給他很高的敏捷度、比一般打者更小的好球帶,也促使他養出比一般人更好的手眼協調、球棒控制,來彌補先天的不足。
今年大聯盟打者的平均三振率是 24.6%,但 Madrigal 到目前為止累積 72 個打席,只被三振 2 次,三振率僅 2.8%。更不可思議的是,他開季至今對到投手投進好球帶裡的球,只要出棒就能打中,好球帶內的擊球率為 100%(大聯盟平均為 83.3%)。若看整體的出棒擊球率,也高達 96.6%;換言之,他對好球帶外的球,擊球率也非常高,達到 90.9%(大聯盟平均僅 61.3%)。
從大學時期,「超高的打擊率」、「絕佳的手眼協調和球棒控制」就已經成為 Madrigal 的招牌。他在大學打了 3 個球季,累積 151 場出賽敲出 221 支安打,打擊率高達 .361,三振率也低到只有 5.2%(707 個打席,僅被三振 37 次)。
轉職業後到小聯盟,Madrigal 延續這樣的打球風格,163 場出賽繳出 .309/.371/.398 的打擊三圍,三振率僅 3%(705 個打席僅 21 次三振);縱使沒有什麼長程砲火,保送率也一般般,但憑藉著傑出的擊球功力,Madrigal 還是能繳出優質的打擊率和上壘率,加上不錯的腳程,他仍能為所屬球隊提供正面貢獻。
上大聯盟後,Madrigal 並沒有因為層級變高而表現受阻,持續繳出高打擊率。去年他首度在最高殿堂亮相,因為受傷只累積 29 場出賽,但他很確實地把握住出賽機會,繳出 .340/.376/.369、OPS+ 107 的優質成績單。109 個打席只被三振 7 次(6.4% 的三振率),讓人一窺他「不被三振」的能力有多強。
今年,Madrigal 似乎又讓自己的擊球能力更上一層樓,若按目前的三振率走完整季,他可能只會累積 17 次左右的三振,非常誇張。(大聯盟上一個完整賽季——2019 年——共有 161 名打者累積超過 100 次三振;2018 年也有多達 153 人。)
不過,放眼大聯盟百餘年歷史,這真的有那麼誇張嗎?大聯盟過去 100 年來(活球年代至今),三振數最少的完整打者賽季(這邊的定義為累積至少 500 個打席),是由 1932 年的 Joe Sewell 所締造:那年他上場打擊 576 次,只被三振 3 次。
從這樣看,就算 Madrigal 今年真的整年只累積 17 次三振,好像也沒那麼厲害,離歷史紀錄仍有一段距離。可是不同年代的紀錄,若要放在一起比較,通常得先經過標準化的程序,這樣才能使比較更有意義;畢竟,不同年代的棒球,有不同的脈絡和時代趨勢,1930 年代的大聯盟棒球跟現今的大聯盟棒球,存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知名棒球數據網站 FanGraphs 把站上最常見的數據全部進行標準化,方便使用者能直接把不同年代的各種類數據進行快速比較,他們把這系列的數據稱作「+ Stats」。「+ Stats」的概念很簡單,就是把某項數據跟當年聯盟平均做比較,然後以 100 為基準,以上就是高於聯盟平均百分之多少,而以下就是低於聯盟平均百分之多少。
「三振」也有一個「+ Stats」,就叫作「K%+」(標準化三振率)。用 K%+ 這個數據來看 Madrigal 去年和今年的被三振表現,就能知道他在這個年代繳出那樣的三振率,有多麼不可思議。
去年大聯盟一共有 310 位累積至少 100 打席的打者,Madrigal 的 K%+ 是 27(也就是三振率比聯盟平均少 73%),為全聯盟第二低,僅高於 Tommy La Stella 的 22。
今年到目前為止,在所有打席數合格的打者中(至少累積所屬球隊出賽數乘以 3.1 倍的打席數,有 168 人),Madrigal 的 K%+ 為 11,為全聯盟最低。倘若他能把這數字壓低在這個水準,一路延續到季末,就能創下非常了不起的紀錄。
以下是大聯盟過去 100 年來, 單季累積 500 打席的打者賽季裡,K%+ 最低的前 10 名:
名稱 |
年份 |
球隊 |
打席數 |
K%+ |
Joe Sewell |
1932 |
洋基 |
576 |
8 |
Joe Sewell |
1933 |
洋基 |
606 |
9 |
Joe Sewell |
1929 |
印地安人 |
672 |
9 |
Joe Sewell |
1925 |
印地安人 |
699 |
10 |
Charlie Hollocher |
1922 |
小熊 |
692 |
12 |
Nellie Fox |
1958 |
白襪 |
698 |
13 |
Stuffy Mclnnis |
1922 |
印地安人 |
580 |
14 |
Nellie Fox |
1961 |
白襪 |
696 |
14 |
Nellie Fox |
1962 |
白襪 |
684 |
14 |
Joe Sewell |
1926 |
印地安人 |
672 |
15 |
Madrigal 今年若能整季保持 11 或是寫下更低的 K%+,他不僅能擠進大聯盟史上「最不容易被三振榜」的前 10 名,還能達到幾乎跟「史上最難被三振男人」—— Joe Sewell——差不多的水準,並且超越同樣效力過白襪的低三振率老學長 Nellie Fox。
說真的,比起 Sewell 在 1920、1930 年代和 Fox 在 1950、1960 年代寫下 K%+ 10 左右的紀錄,Madrigal 於當今這個年代做到這件事,更不簡單,因為現在投手的身材條件、平均球速、變化球種類、變化球犀利程度等等,都遠遠勝過近 100 年前的前輩。
當然,打者的訓練和養成,還有球隊提供的情蒐資料,也都比早年好,可是整體看來,我認為當代投手強度所構成的擊球難度增長,還是超越打者過去 100 年來的進展,因此 Madrigal 能在 21 世紀的今天,穩定繳出高打擊率的同時,創造低於聯盟平均那麼多的三振率,或許更加值得佩服。
Madrigal 大聯盟生涯至今只出賽 48 場比賽,若要現在就下定論說他的生涯成就和功過大概會是如何,仍顯得有點太早,不過至少從他業餘時期到現在一貫的打擊風格和數據呈現觀察,可以大致得知他長期的攻擊型態就會是如此。
年產打擊率大概落在 .300 至 .330 之間、全壘打個位數、整體 OPS 圍繞在 .750 左右,能穩定地把球打進場內、跟投手做纏鬥,並在壘包間用腳程製造破壞力。如此成績,以一名身材不突出的二壘手來說,其實已經相當不錯,但肯定還有進步空間。
假如 Madrigal 要有所突破,就看他要不要修改他的打擊機制和風格,拉高擊球仰角(目前生涯滾地球率 58.8%,遠高於聯盟平均 42.9%),多增加一些全力揮棒和三振,來多換取一些強擊球和長打,稍微改造自己,朝向 Jose Altuve 那樣的形態發展;或是也可以透過加強選球,增加保送數量,來精進上壘率,以提高對球隊的貢獻。
另外就是,Madrigal 現階段的二壘防守只有普通的水準,倘若他能優化防守功力,達到中上甚至頂尖的等級,也會對他的身價和整體貢獻度加分不少。
簡單來說,現在可以稱作「超級擊球機器」的 Madrigal,是個年產 WAR 值(完整球季)大概會落在 2.0 到 3.0 的球員(略高於聯盟平均);但要是他能做到上述這些技能和表現的提升,也許就能夠達到 WAR 值 3.0 到 5.0 的水準,甚至獲得入選明星賽的機會。
畢竟,能夠一直把球打進場內,不一定是好事。沒錯,它代表你手眼協調好、運動反應佳,但棒球更講究的是擊球品質。Madrigal 的超低三振率,確實在當代棒球是個十分獵奇的打擊型態,十分復古,讓人感到新鮮,但有時候適時地放手全力揮擊、認知到適合自己攻擊的球路為何、並細心挑出這些球路做發揮,才是能讓整體打擊火力更上一層樓的真正關鍵。
不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現在 Madrigal 的打席,是所有喜歡 1980 年代或更早期美職棒球風格的球迷,不可錯過的畫面。在現今這個全壘打和三振氾濫的大三振年代,還能有這種稀有的超級擊球機器,增加大聯盟賽事的多元性,實在值得珍惜和細細品味!
延伸閱讀
現代大聯盟的獨角獸-頂級新人Nick Madrigal的秘密
2021年MLB美聯中區開季分析—白襪兵強馬壯 雙城兵來將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