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大聯盟打擊率崩跌曝警訊 應更有魄力改善賽事多元性

秉筆直書,直抒胸臆。在這裡我會分享個人對大聯盟時事議題的觀點和想法。

大聯盟這幾年做了一些規則修訂(簡化故意四壞保送流程、投手必須面對至少 3 人次等等)、也針對用球去做物理性質調查和檢討,此外,今年有消息指出他們換了新球,還會在小聯盟和獨立聯盟進行各種新規則、新球場規格的實驗,種種作為都指向他們想要縮短比賽時間、提升比賽節奏、使場上事件更加多元。

美國職棒今年將採新實驗! 電子好球帶、加大版壘包、防守佈陣限制都在列

全壘打大賽取代延長賽! 大聯盟合作單位將實施新規則實驗

然而,最近每一年球場上呈現的結果和趨勢,都沒有朝「解決問題」的方向前進,反倒是原本存在的現象跟問題持續惡化。

截至 5 月 3 日,大聯盟本季的平均比賽時間是 3 小時 8 分鐘,跟沒有採用「雙重賽 7 局」和「延長賽突破僵局制」的 2019 年基本上沒什麼差異,當年大聯盟創下史上新高的平均比賽時間——3 小時 10 分鐘。若單看「9 局比賽」的平均時間(3 小時 7 分鐘),更是和去年所創的歷史新高一樣多。

除了比賽時間,大聯盟的各項進攻數字,都在本季之初寫下多年來的歷史新低,而近年來不少專家批判的「三振過多」問題,亦繼續延燒。

根據美國運動媒體《運動員》(The Athletic)的資深棒球作家 Jayson Stark 的數據整理,可以發現今年大聯盟球季首月(4 月份)的多項攻擊數據,都下探到令人難以置信的低谷:

  • 打擊率 .232。這個數字如果延續一整季,將創下大聯盟單季史上的最低打擊率紀錄,比著名的 1968「投手年」(.237)還要低。

  • 事實上,單月打擊率 .232,已經是大聯盟自 1908 年至今第七低的單月打擊率。

  • 上壘率 .309。如果延續一整季,這數字會是 1968 年以來的最低。

  • 長打率 .389。如果延續一整季,這數字會是 2014 年以來的最低。

  • OPS .698。如果延續一整季,這數字會是 1989 年以來的最低。

  • 場均安打數 7.63。如果延續一整季,這數字會是史上最低。

  • 6924 次三振、5832 支安打。三振出現的次數比安打多了 1092 次,為大聯盟單月史上最多。如果持續一整季,今年大聯盟的三振會比安打多 7000 多次。要知道,大聯盟直到 2018 年,才首次出現單季三振數多於安打數的情況,自那之後,每年的情況都更加明顯。

  • 4 月份場均的一壘安打數為 9.8 支,若按照這個頻率延續整季,一壘安打數會比 10 年前少大約 6000 支。

  • 今年大聯盟平均的 K/9 值為 9.05,換句話說,要是一名投手沒辦法平均一局三振至少一名打者,那他的三振頻率就低於聯盟平均。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今年 4 月份的數據而已。一般來講,因為天氣因素(較冷)、選手狀況調整(慢熱),4 月份的打擊數據通常都會是一年當中最差的、或是最極端的,所以接下來隨著球季進行、氣溫上升,聯盟整體數據還會進行修正。

話雖如此,有些數據仍已經達到大聯盟「單月」史上非常低迷的地步,所以這顯然不單純只是 4 月份本身的因素而已。現在的大聯盟,依舊朝著場上事件單一化、守備機會變少、「三純數據」(TTO,Three True Outcomes,保送、三振、全壘打)佔比增加的方向迅速發展。

即便我們現在每天打開大聯盟官網、社群媒體,依然可以看到許多精采的大聯盟賽事畫面剪輯、守備美技、關鍵安打(這是因為大聯盟一天進行的比賽夠多的關係),但若好好坐下來看完一整場比賽,就能明顯感受到,如今的大聯盟比賽真的是被保送、三振、全壘打佔據了大半。

大聯盟本季到 5 月 3 日,三純數據 TTO 佔總打席數的比例為 36.3%,這個頻率若延續整季也會是史上最高。除了頻率高本身令人擔憂,更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的速度之快:10 年前,大聯盟 TTO 佔比僅 29.2%,10 年後,卻迅速成長了 7 個百分點左右(超越三分之一)。

大聯盟過去 30 年 TTO 比例的變化,可以看到近 10 年增長的特別明顯。

這些年來,筆者最納悶的是,明明這麼多數據就擺在那邊,不管是比賽時間、比賽節奏、場上事件多元性、三純數據等等,所有人都看得到:大聯盟這些年想扭轉的趨勢、想改善的痛點,個個都沒有朝著他們想要的方向發展,相信他們自己也很清楚這點。

然而,大聯盟卻仍然對於相關的議題,採取非常不透明、沒有魄力、含糊不清的做法。對,他們是改了一些規則,但大部分都很雞肋,沒有發揮有感的效果,而面對外界對於用球的質疑,他們雖然聘請了專門委員會來做研究,但也沒有得到非常明確的結論,遑論具體的解決方案。今年的換球消息,也不是聯盟官方公開發布聲明,而是內部傳給各隊的備忘錄,被有意或無意地洩漏給媒體。

也許大聯盟今年請了前小熊棒球事務總裁 Theo Epstein 來當顧問,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一些大膽實驗,能漸漸改善類似的問題。但至少近幾年,到去年為止,大聯盟對於改革的各種不作為、態度含糊不清、成效不彰,是令筆者感到十分不解的。

Epstein 現在是大聯盟官方的賽事品質顧問。他曾公開說過,像他這樣重視數據分析的棒球經理人,是造成大聯盟賽事過去 10 多年來變得單調的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中華職棒最近 2 季在用球議題的處理上,就透明許多。儘管去年在季中換球,引發關於公平性和賽季一致性的諸多批評,但至少算是很有感地讓去年上半季極度「打高投低」、全壘打過量的情況獲得改善,拯救了不少投手。

今年中職再度公開宣布換球(先不論新球品質受到質疑的問題),在差不多進行完四分之一個球季的此刻,聯盟平均的打擊三圍是 .256/.322/.357,場均全壘打為 1.04 支;去年在球季進行到差不多進度的時候,聯盟平均打擊三圍是 .312/.371/.488、場均全壘打為 2.68 支,跟今年相比差異巨大。

若拿去年下半季的數據來看(打擊三圍:.290/.352/.434、場均全壘打數:1.95 支),也能發現本季中職換球之後,火力大幅下修的情況非常明顯,而且是立即性的轉變。本季中職到現在的打擊數據,已掉到跟職棒前 15 年的水準相去不遠(會不會矯枉過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或許剩餘賽季會有所上修,但可以確定的是,換球的成效相當顯著。

另外就是,比賽時間也因為瘋狂打擊戰的銳減而明顯下修:

中職近 5 季的 9 局比賽平均耗費時間

球季

耗費時間

2017

3 小時 24 分鐘

2018

3 小時 24 分鐘

2019

3 小時 31 分鐘

2020

3 小時 29 分鐘

2021

(截至 5 月 3 日)

3 小時 18 分鐘

就筆者自己今年的觀賽體驗來說,先不論選手的個人能力和素質等面向,單就比賽本身的事件多樣性和場上動作多寡而論,中華職棒的賽事呈現,其實比大聯盟更好。中華職棒的棒球,有比較多的戰術、盜壘、反方向攻擊、速度戰、守備機會等等,較大聯盟賽事豐富許多,我認為更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大聯盟有更大的規模、更多球隊、更多對戰組合、更多世界頂級的球星,競技水準也比中職高出非常多,這些毫無疑問是他最大的賣點和吸引力來源,但近年來場上事件單一化、場內球變得愈來愈少、整體打擊率潰堤等問題,始終未獲改進,這是他跟中職相比,略遜一籌的地方。

大聯盟要使眼下這些數據呈現出來的極端趨勢,獲得緩解,就得拿出更多魄力和更果斷的決心。

大聯盟主席 Rob Manfred 自 2015 年掌權以來,諸多欲縮短比賽時間、改善賽事多元性的決策和想法,都被認為搔不到癢處。

雖然有些涉及球員權益的規則和規章修改,需要經過球員工會的同意,並不是那麼容易能促成改變,但至少在用球資訊的透明度和規格調整上,大聯盟是可以單方面做得更好的;畢竟,大聯盟在 2018 年買下棒球製造商羅林斯(Rawlings)之後,等於自己掌握了製造商,照理來說對於用球製造的掌握度很高。

從目前看來,今年大聯盟的新球,可能確實讓全壘打數量下修了一些(現階段的全壘打頻率大概跟 2018 年差不多),但似乎也是造成本季打擊率崩跌的原因之一。無論如何,今年到現在的大聯盟賽事樣貌,並沒有呈現聯盟和球迷想看到的發展趨勢。

除了用球之外,比賽節奏、比賽時間、賽事多元性的問題,美國職棒球界和媒體圈,近年其實都有許多研究都提出值得一試的解方,例如:投球時鐘、投手丘後移、降低投手丘、加大壘包、限制牽制等等;值得慶幸的是,今年大聯盟已著手開始進行諸多實驗(投球時鐘、電子好球帶,更早之前就已經在小聯盟和獨立聯盟實際使用),總算有比較積極的動作,而這也是筆者之前非常期待看到的走向。

有了實驗,才有能夠參考的資料,也才有依據做下一步的決斷;在那之前,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只是空談。

最後,還是必須說,希望今年開季極端的打擊率和 TTO 數據,只是這陣子的短期現象,之後剩餘賽季會修正到比較正常,甚至比往年還要好的狀態。否則,假如繼續極端下去,對於大聯盟的賽事呈現、娛樂性、投打平衡性來說,都不是大家所樂見的走勢。

 

延伸閱讀

美國職棒今年將採新實驗! 電子好球帶、加大版壘包、防守佈陣限制都在列

全壘打大賽取代延長賽! 大聯盟合作單位將實施新規則實驗

[WIT] 到底.為什麼.非要.用華櫻?  2021之12

【秉筆直書】大聯盟想提高賽事娛樂性 活化「速度戰」是重要解方

【秉筆直書】先發投手愈來愈式微? 「先發投手與指定打擊連動制」或成解方!

【秉筆直書】大三振年代的超級擊球機器:好球帶內擊球率100%的Nick Madrigal

 

歡迎追蹤我的個人粉絲專頁,以及 IG 帳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