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車謀殺案 那些年被操壞的日本投手

 本周稍早,美國《Yahoo運動》專欄作家派森(Jeff Passan)披露大谷翔平加盟天使的體檢報告,裡面顯示大谷的投球手臂手肘韌帶有輕微的部分撕裂傷。雖然他的情況與其前輩田中將大類似,預計能靠注射富血小板血漿(PRP)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取代手術開刀,而且大聯盟各隊在大谷被放上入札制度前,就已經知道他有注射PRP,但這則消息依然引發棒球界的高度關注,以及部分專家的擔憂與警告。

攤開過去挑戰大聯盟的前日本職棒球員名單,不爭的事實是,大部分的投手只在美國投出一到兩年風光的成績,接著很快就面臨到表現快速衰退,或重大傷勢襲擊的命運。


在11位擁有豐富日職資歷、且在美職累積至少40場大聯盟先發的日本投手中(排除以小聯盟新秀身分登上大聯盟的大家友和與鈴木誠),只有黑田博樹能在成績和身體狀態大多時候都保持高水準的情況下,屹立不搖多年。儘管2009年出現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導致出賽數下降,但黑田在其他美職年份都能投滿整個賽季,且能兼顧體能狀態和投球內容,甚至年紀愈大投愈好,算是日職球員赴美發展的「異類」。



由於每個人的狀況有所不同,且多種因素摻雜其中,日職先發投手赴美後,生涯軌跡普遍快速走下坡的確切發生原因仍不得而知。不過有美國媒體和專家就揣測,部分日職頂尖投手的衰退和傷勢,或可能歸咎他們在高中的高度手臂用量所造成的磨耗。


部分從高中起就備受關注的日職球星,都曾在熱血的甲子園賽場獻技。然而,由於日本高中棒球文化的獨特性,這些投手在短期燃燒手臂、用球數超乎一般美國棒球觀念的情形,層出不窮,包括松坂大輔曾在甲子園賽事用250球完投17局、10天用超過800球的著名事蹟,以及安樂智大五天投將近800球的表現等。


在甲子園球員、日本球迷和熟知日本棒球文化的人士眼裡,甲子園賽事是高中球員一輩子難得的榮耀機會,於短期賽事奮力一搏的精神和鬥志值得嘉許,但這聽在許多無法想像東洋甲子園熱度和獨特棒球文化的美國棒球迷和專家耳裡,只是過度操用陣中強投的藉口,認為日本教練為了高中全國聯賽而不顧選手長期未來,燃燒年輕手臂,很不理智,也直指日本選手學生時期的高投球量,是他們日後轉職業或赴美發展後,手臂疲勞或身體受傷的肇因。


美國棒壇另一個解釋日籍赴美球員成績容易衰退或受傷風險大的說法,是在日職習慣每周先發一次的日籍球員,難以適應美職投一休四的節奏,導致體力調節出現問題或手臂受傷的情況。這種解釋方式不無道理,投手要從原本投一休六、但每場球用球數較多的工作模式,轉變為投一休四、每場球用球數較低的投球樣態,難度頗高,而美國較高的投球頻率,長期下來也可能對日本投手的手臂健康造成影響,加上美國的氣候環境、用球、球場、球員強度等因子都與日職不盡相同,都會使投手難以複製日職時期的頂尖成績。不過這樣的說法沒有實證研究佐證,因此只能說「或許有關聯」,但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針對最近日職先發投手赴美發展成效的論爭,美國棒球數據專家林柏格(Ben Linbergh) 就撰文提供另一個思考角度,破解多數美國媒體和棒球作家討論此議題時的迷思。林柏格認為,美國球界在分析赴美日籍投手時,都沒有納入美國本土年紀和條件相類的投手作為對照組,如此一來,單看日籍投手的整體現象跟趨勢,可能會流於缺乏對照組、無法顯示日籍投手獨特性的謬誤。


因此他自己就做了納入條件相類的美國球員作為比較對照組的分析,來看上述那11名日本投手,是否確實比一般投手更容易表現衰退或受傷。結果發現,跟條件類似的美國本土球員相比,日本投手的生涯軌跡發展沒有太大不同。


由於這些日本投手轉入美職時年輕都已不輕(25歲以上接近30歲、甚至超過30歲),加上「投手」這個棒球位置傷病風險本身就高,因此日本投手跟美職球隊簽約一、兩年後,就出現數據退步或手臂傷勢的現象,一點都不特別,跟大多數美國本土自由球員投手簽約後的情況,相去不遠。


林柏格比較不同球員的數據後舉例,我國旅美好手王建民、昔日金鶯強投柏達德(Erik Bedard)、前落磯17勝投手法蘭西斯(Jeff Francis)、小熊退役名將贊布蘭諾(Carlos Zambrano)、白襪2005奪冠成員賈蘭(Jon Garland)、球涯復甦前的道奇現役投手希爾(Rich Hill)等人,就都有跟日籍美職投手差不多的生涯走向和發展。


如果看單一選手的相似類型,洛爾(Derek Lowe)、華許朋(Jarrod Washburn)和丹普斯特(Ryan Dempster)等人巔峰期的表現,就跟黑田博樹十分雷同;而達比修有到目前為止的美職生涯發展,則跟史特拉斯堡(Stephen Strasburg)、岡薩雷茲(Gio Gonzalez)、齊默曼(Jordan Zimmermann)等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見,在討論日本投手赴美發展不順遂的議題時,不能只單從部分個案的結果出發去臆測原因,還得考慮日本赴美球員的樣本不多、與條件相類的美國本土投手相比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等其他各種因素,不然很容易陷入對知名日本投手個案的既定印象,如松坂大輔、達比修有、田中將大等赴美發展顛簸的案例,因而產生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錯貼標籤等不準確判斷與解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