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備佈陣數量首減少 球隊開發新防守戰術
隨著美國棒球數據資料過去20、30年來的建置累積,以及2015年大聯盟高階追蹤系統Statcast的安裝啟用,加上應用數據分析結果於球場上的思維已然為全聯盟30支球隊採納,「守備佈陣」(Defensive Shift)在近10年快速發展為美國職棒的顯學。 守備佈陣指的是有別於棒球傳統守備位置分佈的防守陣勢安排,一般來說多用在內野手身上,針對打擊型態特別鮮明的打者,做出能創造最高守備機率的防守佈局。比如說當極端拉打型的左手重砲打者上場,守備端就可以把游擊手或三壘手調到右半邊,減少該打者以拉打擊出安打的機會。就算打者改變慣用打擊方式,利用對方擺守備佈陣而露出的左半邊大洞,試圖製造安打上壘,對防守端來說,守備佈陣的目標也已達成,因為他們讓以拉打為主要破壞威脅的強打者,放棄最有效率的進攻模式,送這種強打者一個一壘壘包,並不是太大的犧牲。 近年這波守備佈陣浪潮的起源,大概可追溯到10年前左右,當時很多球隊已經會針對強拉型的左打砲手,如歐提茲(David Ortiz)和霍華德(Ryan Howard)等人,進行加強內野右半邊的守備佈陣,而這些球隊中又以怪誕教頭麥登(Joe Maddon)領軍的光芒,以及同屬小市場的釀酒人,扮演主要先驅者的角色。根據棒球數據公司《Baseball Info Solution》的資料庫,直到2009年大聯盟才出現至少是21世紀首次的「對右打守備佈陣」,當時費城人面對擅長暴力拉打的資深右打雪菲爾德(Gary Sheffield),將三名內野手移防左半邊,擺出那時候幾乎沒有人在大聯盟賽場上看過的防守陣型。 進入2010年代,愈來愈多球隊願意採納數據呈現的結果,根據不同打者的習性,把內野手安排在球最可能被打向的位置。據《Baseball Info Solution》的資料,2011年,大聯盟一整年出現2350次守備佈陣,這個數字到2016年竟暴增到28130次,中間每一個賽季的成長率都超過34.8%。光芒、釀酒人不再是獨樹一幟的球隊,其他隊伍很快在短短五年間跟上守備佈陣的潮流,這也是為什麼守備佈陣已被視為美國職棒界的顯學。 不過正當大家以為守備佈陣的發展只會愈來愈蓬勃,各隊似乎會無止境地使用不同守備佈陣的同時,2017年全聯盟守備佈陣的次數竟然停止成長,而且還些微地下滑,從2016年的28130次,減少到26705次,下降5%。如此演變跟2011到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