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專訪曹錦輝之後:就算你不喜歡他,還是可以聽聽看他想說些什麼

Hito 大聯盟》在上週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訪問了最近出了新書《日蝕之後》的曹錦輝,以及幫他整理撰文的好朋友文生大叔。這篇後記寫在訪問之後,是我——《Hito 大聯盟》主持人之一——回顧自己過去對曹錦輝的認識、印象,以及訪問完之後的感受。

過去的印象

第一次聽到曹錦輝的名字,是甚麼時候、因為甚麼,已經不記得了。我只記得,最早對曹錦輝留下印象,是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s)2004年版棒球電玩《MVP Baseball 2004》上的封面。那年我只是個小三、小四生,曹錦輝成為《MVP Baseball 2004》的封面人物,身為一個因為該系列電玩而愛上棒球的小孩來說,實在很難不把曹錦輝的身影和名字烙印在腦中。

雖然曹錦輝在遊戲中的能力數值並不優,但他是當時遊戲裡面唯一比較能用的台灣球員(四縫線球的數值好像還能達到91),所以你會一直記得他在那裡:這款「美國」職棒的遊戲裡,有收錄一名「台灣」球員,而且是上得了檯面、不會太爛的那種。可是對於一個從電玩認識棒球的國小生而言,曹錦輝在那之前的故事非常陌生,例如他怎麼獲得球探的青睞、怎麼被落磯簽下、怎麼打出台灣球員在大聯盟的第一支安打。我只知道,他球速很快、他在電玩裡的能力值不會到太差、他來自台灣——我成長的地方。

2005年,《MVP Baseball》的封面人物換成了陳金鋒,王建民上到大聯盟,曹錦輝的鋒芒逐漸被取代。打開電視,體育台轉播的比賽,大多是王建民的出賽和美聯東區的球隊,因此我必須很坦白地承認,自己從沒看過曹錦輝落磯隊時期出賽的現場直播。 後來,曹錦輝因為受傷的關係,2006一整年都沒在大聯盟出賽,而那一年也正好是王建民大放異彩拿19勝、郭泓志開始比較常態性在道奇出賽的賽季,所以在我心中,王建民和郭泓志順理成章地取代曹錦輝的地位,成為最重要的美職台灣旅美球員。

2007年,曹錦輝在道奇隊算是有常態性的出賽,但10多年之後比較認真看美國職棒的我,卻幾乎完全忘了這件事,要到曹錦輝的「Baseball Reference」頁面上看,才會發現:「哇,原來他在2007年還有在大聯盟出賽,我怎麼完全沒印象!」

後來發生在曹錦輝身上的事,個個都變成他人生的轉捩點。2009年他回到中華職棒,對此,我雖不像許多球迷感到狂熱(自己當時對中職的熱愛程度不及大聯盟),但也是心懷期待,畢竟這對仍深陷2008年假球風暴的台灣職棒環境而言,絕對是個好轉的契機。然而,隨之而來一連串的爭議事件,讓這個期待又受到碾壓。

很多人因此下定決心封殺曹錦輝,選擇把這個人的名字從心中抹除。我的反應不像他們那麼大,但仍然覺得失望,畢竟棒球是我喜歡的運動、喜歡的賽事,這些事情的發生,並沒有讓它在台灣的發展變得更好,而是走了幾步倒退路。於是,我又把更多重心放到了解美國職棒、看美國職棒,以及高中課業上;台灣的棒球和曹錦輝,離我漸行漸遠,那個小時候因為玩《MVP Baseball》而對曹錦輝留下的印象,也愈來愈淡。

重新連結

2014年開始有消息傳出,離開中職後投身餐飲業一段時間的曹錦輝,有意重返投手丘,甚至啟程要去打澳洲職棒。雖然後來幾經波折,澳職沒有打成,但他最終成功獲得道奇隊的青睞、通過大聯盟的背景審查,與道奇簽下小聯盟合約。

那時我心裡的感覺是:他不可能回到大聯盟。

雖然我自己沒有打過任何正規的棒球隊,但那時的我,已經認識不少職棒產業的知識和環境,也透過不少專業評論和報導,了解到:一個已經離開大聯盟多年、好幾年沒有上場比賽、年紀已經超過33歲、傷病史冗長的「後援投手」,能夠再得到小聯盟合約已經算是奇蹟了,遑論上大聯盟。

這也是為什麼,當他在2015年七月真的被拉上大聯盟、真的在睽違八年重返大聯盟投手丘時,我的反應變成:由衷地佩服、五體投地地佩服,因為我能推論那有多困難。從純棒球的觀點來看,曹錦輝重返大聯盟這件事,是奇蹟中的奇蹟,達成難度或許比2016年王建民再次重返大聯盟投手丘高。

這個扭轉人生的發展,不僅替曹錦輝的人生烙印下無法抹除的重要印記,也成為他之所以能在今年出書、讓我對他重新產生連結的契機。當然,很多徹底在內心封殺曹錦輝的人,完全不在乎他,也不想去談相關的事情,但我自己認為,一個能在離開球場好幾年後、中間甚至開始經營燒烤店和麵店、最後重返球技巔峰的人,背後一定有著很多不凡之處、一定有讓人好奇的故事與經歷。

我還記得,去年譯完《MVP製造機》這本書後,有幸受到出版社——堡壘文化——和前輩「曾公」——曾文誠先生——的幫忙,擔任《MVP製造機》分享會(五月)的主講人之一,而為《MVP製造機》寫序、熱情相挺的文生大叔,人也來到了現場。會後,我跟出版社的編輯和文生大叔聊天,就談到了經營棒球專欄數年的文生大叔,也許也能運用堡壘文化的平台寫一本書。雖然我自己沒有參與《日蝕之後》的發想和製作過程,但就我的角度,現在回想,《MVP製造機》分享會後的那次閒談,應該就是後來誕生《日蝕之後》的種子。

曹錦輝的故事固然充滿爭議,但就我個人的想法,仍然是一段值得被闡述出來的故事。我常常覺得,「以偏概全」是現今社會分歧嚴重的原因之一。雖然在這個年代,資訊量多且大,但也很雜、很破碎,很多人根本沒有時間去了解事情或人物的全貌,單憑很片段式、很不完整地資訊就下論斷,然後對某些事物選擇徹底忽視。我自己認為這樣是不太健康的。因此,我的想法是,與其因為某些事情而直接在內心完全封殺某人、某事,不如試著多去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和思維,聽一下他們的聲音,也許可以從中獲得你不曾想過的觀點、或是進一步確定哪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犯下的錯誤。

你可以討厭某個人、不喜歡某種理念,但這並不代表你不能去接觸、多了解那些你厭惡的人事物。我個人不喜歡Donald Trump的言論和行徑,但也去看了他的紀錄片、了解他過去的所作所為、增加對他的認識,這兩者之間,可以不必完全牴觸、衝突。而我,或多或少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去接納《日蝕之後》這本書。我想知道,曹錦輝是怎麼一路從22歲就上大聯盟、令人興奮的棒壇新星,走到今天的這一步。

從平面到立體

拿到《日蝕之後》,我用一個下午跟晚上的時間就把它讀完。曹錦輝的人生經歷,加上文生大叔的整理和文字,給了這本書最流暢、最緊湊、最令人停不下來的故事呈現和閱讀體驗。很快地,在堡壘文化的協助安排之下,我共同主持的美國職棒Podcast節目《Hito大聯盟》也獲得了專訪曹錦輝的機會。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用比較長的時間訪問台灣旅美球員,前一次是2013年的郭泓志。無論是前一次,還是這一次,訪談前我都非常緊張,畢竟我訪問球員的機會比較少,過去也沒有跟郭泓志或曹錦輝深聊過,要怎麼快速從短暫寒暄過程中建立信任、掌握受訪者的說話習慣與個性,在訪談中讓受訪者覺得自在、分享出有價值的內容等等,都是不小的挑戰。此外,「曹錦輝」這三個字,相較其他球員較為敏感,亦增加了我對這次訪談的憂慮。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把早已跟曹錦輝非常熟識的文生大叔,一起邀上節目,而文生大叔就像非常好的潤滑劑,大幅減少了我和另一名主持人Adam,與曹錦輝初次見面的磨合時間,也促進了我們對彼此的信任。而第一次跟我們見面的曹錦輝,所展現出來的親和力,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這感覺,跟我2013年訪問郭泓志時有點像,因為我通常都會預設球員在面對比較不熟的人或媒體時,會比較木訥、平淡一些,但訪問這兩位球員給我的感覺都恰恰相反。

訪談過程非常順利,我們一起完成了快要兩個小時的訪談。基本上所有內容都被收錄進了《Hito大聯盟》第203集,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刪減(所以訪談本身才會長達一個小時又40幾分鐘!)。大家可以透過文章一開始的播放器和這裡的連結收聽。

這是一次相當愉快的聊天經驗。除了回答我們的問題,曹錦輝還提供了很多他在美職所見所聞的額外小故事,也替訪談增添了不少歡笑。從私底下互動和訪談的言談中,我能感受到他是一個可以跟朋友相處熱情的人,而談到棒球的技術面,也能感受到他是真的有非常多復健訓練的眉角和觀察想要分享。

經歷過這次訪談,我原本對曹錦輝逐漸變淡的印象,又被深刻地刷新了一遍。這個我原本只是透過電玩遊戲、媒體報導、他人言談中認識的人物,變得非常立體且鮮明。在訪談中,曹錦輝沒有多談2009年的事請(關於這部分,可以閱讀《日蝕之後》),但倒是很鮮活地回顧了他的大聯盟生涯,以及復健的經歷。而這也是我最享受的部分(可能是因為我的媒體生涯花最多心力在大聯盟上),不管是他怎麼親眼看到大聯盟頂尖球員的訓練樣態,還是在大聯盟球場上的感受、思路歷程,這些都是只有從像曹錦輝這種人(有真的上過大聯盟)的口中說出來,才會具有說服力的話。

每個人都有光彩與不光彩的時候。有些人光彩很大,有些人光彩比較小;有些人的不光彩無傷大雅,有些人的不光彩影響甚巨。曹錦輝正是集最極端的光彩和不光彩於一身的人。他曾經站在棒球世界之巔,成為前途無可限量的大聯盟新星;也曾經跌到谷底,因為跟爭議人士有所來往,讓職業生涯蒙塵,傷了不少球迷的心。我玩過以他為封面的電玩遊戲,也讀過那份「不起訴書」。

我帶著對曹錦輝沒有太大成見的心態,去了解他後來重返大聯盟的故事,以及他在《日蝕之後》的自述,得到了不少收穫,看見了一個不平凡的特殊棒球人生,而我相信,如果你也跟我一樣這麼做,感受應該會跟我是雷同的。

對我來說,在我們訪談的那一天,坐在我對面的,就是一個有精采故事可以分享的人。我希望大家也能用這樣子的方式來看待曹錦輝。

延伸閱讀

《日蝕之後:堅持、無悔,曹錦輝的真實告白》─ 重返大聯盟 不可思議的旅程

《日蝕之後:堅持、無悔,曹錦輝的真實告白》─ 很抱歉,但是我沒有對不起棒球

曹錦輝不是天才

運動視界啪EP.32-為什麼會願意幫曹錦輝寫書?文生大叔:「他對台灣棒壇還有『價值』,這是無庸置疑的。」

歡迎追蹤我的個人粉絲專頁,以及 IG 帳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