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平均年薪14年首次下滑 反映重大產業危機
今年大聯盟的平均年薪較去年下滑,從2017年的409萬7122美金,下降1436美金到2018年的409萬5686美金,雖然乍看下降幅度微不足道,但這次平均薪資下降,可是球員工會從1967年開始記錄球員平均薪資以來的僅僅第四次,同時也是2004年以來首見。換句話說,過去50年來絕大多數的時間,大聯盟的平均薪資都在走揚,不增反減是極其罕見的狀況。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大聯盟2018年的平均薪資下降呢?決定平均薪資變動的因素非常多,涉及整體經濟、棒球產業趨勢、管理思維轉變、勞資協議等等,但若要從影響最直接、最劇烈的事件談起,那勢必得提到去年自由球員市場的絕差景氣。 去年休賽季是大聯盟自現行勞資協議生效後(2016年12月生效)的第一個完整休賽季,自由球員市場遭受景氣寒冬襲擊。根據美國數據資訊網站《FiveThirtyEight》的報導,2017年世界大賽結束後的50天(時間點大約落在12月中),只有5.5%的自由球員簽下大聯盟合約,跟2013到2014年休賽季的10.9%相較,足足掉了超過五個百分點。此外,那5.5%有簽到合約的球員,合約價碼加總的金額只有四億6980萬美金,比起2013到2014年休賽季同一時間點的12億2900萬美金,更是下滑了超過六成。 除了前50天的簽約狀況慘澹,還有多達18位球員得等到二月後才跟新東家達成協議,比三年前多出了八人。從球員的角度來看,太多球員過晚簽約是不健康的市場狀態,因為這代表球隊普遍對自由球員的需求不高,而愈晚簽約的話,迫切需要工作的球員通常得接受低於一般市場行情的價格跟條件,才能獲得新合約。 2017年出賽超過110場、繳出.801優質進攻指數的資深二壘手渥克(Neil Walker),就在市場上苦熬到三月中,才好不容易跟洋基簽下一年400萬美金的超廉價合約;2017年主投將近180局、獲得12勝、防禦率僅3.66的先發投手卡布(Alex Cobb),投身自由市場時才剛滿30歲,不像是會立即走下坡的年紀,卻還是等到三月21號才跟金鶯簽約;另一名中生代先發投手林恩(Lance Lynn)跟卡布同病相憐,儘管2017年的投球水準不差(186.1局、防禦率3.43)、年紀亦為30歲,但也得等到三月12號才獲得雙城隊一年1200萬美金的合約。 簽約球員變少,加上簽約時間拖晚、簽約條件變差,使得去年休賽季成為許多球員不願回想起的惡夢...